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想想副刊
想想副刊
書評書介
書評書介
賴慈芸
9月 22,2019
《臺灣翻譯史》導論:翻譯之島(下)
往前閱讀: 《臺灣翻譯史》導論:翻譯之島(上) 《臺灣翻譯史》導論:翻譯之島(中) 文化系統的碰撞與協商:從翻譯看台灣與中國、日本、美國、東亞的關係 翻譯涉及兩種以上的語言文化,因此翻譯史可以反映出文化之間錯綜複雜的權力關係。而與台灣關係最密切的文化系統,就是中國、日本和美國,其次則為東亞。以下分別討論: (一)台灣與中國:不只是遺民...
文化研究
,
書評書介
賴慈芸
9月 19,2019
《臺灣翻譯史》導論:翻譯之島(中)
往前閱讀:《臺灣翻譯史》導論:翻譯之島(上) 從日治到美援:收錄論文簡介 《臺灣翻譯史》共收錄十二篇論文,大致按照論文主題的時序排列。前六篇探討日治時期的翻譯,第七篇探討二戰時的通譯,後五篇探討戰後台灣的翻譯。以下略敘各篇論文: (一)黃美娥〈「文體」與「國體」──日本文學在日治時期臺灣漢語文言小說中的跨界行旅、文化翻譯與書寫錯置〉 本文討論日治初期的漢語文言小說,...
文化研究
,
書評書介
賴慈芸
9月 19,2019
《臺灣翻譯史》導論:翻譯之島(上)
台灣與翻譯自始就難以分割。台灣初登世界舞台,就是在大航海時代,島名「福爾摩沙」即為歐洲語言的音譯。台灣歷史以移民和殖民為主軸,每一次不同民族的接觸自然都有翻譯活動。但早期與歐洲文化的交流,可供研究的翻譯文本有限;清治時期的翻譯活動以原漢通譯和傳教士的翻譯為主,與清帝國其他邊陲地區差異不大。日治以降,日本既為東亞最早接受歐洲文化的重鎮,台灣也不能自外於亞洲的現代化浪潮,翻譯局勢大開,...
書評書介
方凱弘
8 月 29,2019
《庫克船長與太平洋》導讀:「三下太平洋」的探索旅程
一種知識的幻覺阻擋了全知全能地發現,這是文明發展的常態而非異端,只有勇敢而具有想像力的少數人,挺身向事實與教條為敵,才能撥雲見日。現代世界版圖的認知直到十八世紀後期才慢慢成形,在此之前,南半球「未知的南方大陸」依舊神祕未解,北半球仍設法找尋貫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航道,庫克船長接下了這些任務。《庫克船長與太平洋》大量翻述原始日誌資料,重新回顧這段大航海時代後期的歷史,...
書評書介
西恩.麥克米金Sean McMeekin
8 月 25,2019
《終局之戰》:土耳其亞美尼亞境內大屠殺
達達尼爾海峽以東,殺無赦! ──拉斐爾・德・諾加萊斯, 一九一五年四、五月圍攻凡城的委內瑞拉傭兵暨鄂圖曼部隊指揮官...
書評書介
古川隆久
8 月 19,2019
《昭和史》選摘:「一擊講和論」的失算
塞班島淪陷 一九四四年七月,美軍進一步靠著壓倒性的航空武力,從日本手中奪取了塞班島。由於塞班島淪陷,日本本土進入了美軍最新式重型轟炸機B29 的空襲範圍內,日本已經毫無勝算。東條首相為此負責下台。此外,一九四三年九月,軸心國之一的義大利已經向同盟國投降。 日本的最高領導階層雖然知道塞班島的淪陷已讓日本失去了勝利機會,卻沒人想要馬上投降,而是全員一致認為即使一次也好,...
書評書介
文國士
8 月 15,2019
《走過愛的蠻荒》:撕掉羞恥印記,與溫柔同行的偏鄉教師
父母都患思覺失調症,被症狀折磨時, 跟著幻聽與妄想,混亂而狂暴。 他更一度放棄自己,吸毒、飆車,差點殺人! 寫下親身故事,像是用雙氧水洗傷口一樣灼熱而痛苦, 但,療癒從此開始…… 媽媽悄悄告訴我:「你的親生父親,其實是黃義交!」 爸爸因妄想喊叫:「怎麼辦?有人要殺我!」 在我家,這叫平靜。 媽臉上有一道長長刀疤,是爸爸抓狂砍的,他硬指媽媽偷人。...
書評書介
李筱峰、薛化元
8 月 08,2019
《典藏台灣史》選摘:「中國神話」的崩解
1949年以後,中華民國政府以「中國規模」的政府機制統治台灣,主要的論述基礎,便是在國際上作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這與冷戰架構下,美國在國際上支持國民黨政權有密切的關係。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中國大陸的統治權,繼承中華民國的態勢也得到相當支持,隨著其統治的延續,取得的支持越多。相對地,中華民國的「一個中國」論述,則在國際上逐漸崩解。因此本節主要以美國的外交政策(論述)轉變和邦交國的重大變化,...
書評書介
傑洛米‧海曼斯(Jeremy Heimans)、亨利‧提姆斯(Henry Timms)
8 月 07,2019
《動員之戰》喚醒民主參與:澳洲最大的政治組織GetUp
在2004 年末,從1990 年代中期就擔任澳洲總理的約翰.霍華再度成功連任,這是他第四度當選總理,許多澳洲人對此感到失望,包括《動員之戰》作者傑洛米在內。霍華讓澳洲參與伊拉克戰爭,拒絕對澳洲原住民過去受到的不公義待遇正式道歉,支持把包括小孩在內的數千難民拘留在外島拘留中心的政策。 不是所有人的觀點都與傑洛米相同,霍華訴求澳洲文化中堅定的傳統主義者和本土主義者,他是個非常精明的政治人物。...
書評書介
李敏勇
8 月 01,2019
【書評書介】循著一位詩人的視點,探看日本的文化風景
翻閱邱振瑞《日晷之南:日本文化思想掠影》的篇章時,突然想起年輕時讀到李永熾譯介的德國小說家托馬斯‧曼一本書《歌德與托爾斯泰》。日譯者高橋義孝說:「在語言的所有意義裡,《歌德與托爾斯泰》始終是一部有趣的書。」而經由李永熾的漢譯,我讀到了描述俄羅斯小說家托爾斯泰造訪德國,在歌德家鄉威瑪,透過參訪一所小學汲取先進國啟蒙教育,追尋近現代化的那一種知識分子、文化人的心境。...
‹
…
3
4
5
6
7
8
9
10
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