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投稿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投稿
聯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想想副刊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
邱振瑞
1 月 29,2023
【日晷之南】真實與虛構的決戰——三島由紀夫與大江健三郎
前言:有一種觀點認為,要理解三島由紀夫自身包含的矛盾共同體,有必要回到二戰後日本文學這個基點上,因為沿著這個起點探索,我們將會得到時代社會與作家的互動關係,以及三島這個異端作家以何種生命的姿態,以何種戰鬥的位置,豪邁地驗證和實現其全部精神內涵的。換句話說,我們若抽離歷史中的混亂與喧囂,就不容易看清楚歷史的面貌了。 從沮喪的廢墟上出發 二戰後歷史的開始。...
文化研究
,
歷史書寫
邱振瑞
12 月 30,2022
【日晷之南】大眾史學中的昭和視角
前言:眾所周知,一般人對於本國歷史的認識和接受,或者包括歷史觀的形塑,多半仰賴於官修正史和專業歷史學家的著作,他們掌握許多公開的與非公開的檔案與史料,在論述方法上有其不可抗的權威性,隨著時間的推移滲透,國民的歷史觀就這樣鞏固下來。如果我們不以正統史觀為滿足,而是自我建構的大眾史觀,同樣享有歷史的厚重與地位,不說它得以與正統史觀分庭抗禮,亦能發揮持續執拗低音的話語權。...
文化研究
,
電影戲劇
李政亮
10 月 03,2022
【影像內外】臺灣電影裡的「電視」反映的社會變遷
今年是台灣新電影40週年。 1982年三位導演陶德辰、楊德昌、柯一正與張毅四位導演的集錦作品《光陰的故事》,揭開台灣新電影的序幕。台灣新電影也可以稱為新台灣電影,也就是新的台灣再現之意。在此之前,國民黨抗戰為主題的軍事宣傳電影,諸如《八百壯士》、《筧橋英烈傳》、《英烈千秋》等,以「主旋律」電影之姿佔據大銀幕。 台灣新電影的作品帶出異質的台灣經驗,小學生、...
文化研究
邱振瑞
9月 30,2022
【日晷之南】為了保衛那枚勳章的尊嚴——永井荷風
前言:作為日本唯美文學代表性的作家,永井荷風(1879-1959)深刻反映著兩種近乎矛盾的文學異質風格——對於法國文學中浪漫自由的熱愛,另一方面,他在其細膩精微的筆觸中,不加掩飾地流露出對於昔日江戶文化的緬懷。 在批評家看來,荷風所謂的文學藝術至上論,其實並不徹底,因為表象的浮現多於本質上的突顯,尤其他對於時代社會和政局變動總是漠然看待,一味著墨於小說主角進出下町的花街柳巷,...
文化研究
邱振瑞
8 月 28,2022
【日晷之南】如何安放焦灼的靈魂——夏目漱石
前言:每個國家的經典作家作品憑其光環,多半能跨越國境的界限,傳送到讀者的視野裡,繼續發揮著強力的影響力。而基於崇拜名人的普遍心理,捧讀其作品的海內外讀者,便以這個譯本的內容來建構經典作家的生涯和形象,不怎麼在乎其文本中的人物表述,是否等同於體現作家的真實人生?由此而言,如果懷疑派的讀者想挖掘得更多,那麼詳讀作家家屬及其同時代朋友的回憶,的確不失為一種好方法。我們驚奇的發現,從私人生活史的觀點切入...
文化研究
,
電影戲劇
任恩儀
五月 14,2022
許峰鐘先生的台語導演夢:從阿文哥的再見台北到迎媽祖之夜
許峰鐘先生何許人?他是文夏先生台灣經典老電影《再見台北》(1969)的導演。更重要的是許峰鐘其實是我的阿公許銘陽先生擔任演藝工作時的藝名。 文夏先生在1962至1969年間主演了10部《文夏流浪記》系列電影,其中有三部影片由許峰鐘先生執導,分別為《阿文哥》(1964)、《流浪天使》(1967)(圖一)、《再見台北》(1969年)。並在後來文夏先生導演的影片中,擔任執行。...
文化研究
,
全球脈動
陳威臣
4 月 24,2022
【鐵份補給】鬼滅之刃風潮不減
日本最大的航空公司全日本空輸(ANA, All Nippon Airways),在3月25日推出鬼滅之刃彩繪機,首航時吸引大量影迷與航空迷前往成田機場朝聖,自2019年開始席捲全世界的鬼滅,時隔三年依然魅力不減。 鬼滅之刃是由日本新銳漫畫家吾峠呼世晴所創作,自2016年2月15日開始在集英社所發行的「少年跳躍週刊(週刊少年ジャンプ)」上連載,由於反應相當熱烈,單行本發行頗受歡迎,...
文化研究
江昺崙
3 月 31,2022
【台文想想】走讀高雄,情深美濃:拜訪鍾理和的大地書房
美濃的黃蝶翠谷,每年大約夏天的時候,都會有大量黃蝶出沒。 通往黃蝶翠谷的路上,有座朝元禪寺,禪寺對面有一座小山丘,像頂圓圓的帽子。於是當地人叫他「笠山」。笠山對面有一間小小的文物館,叫做「鍾理和紀念館」,平常時候沒什麼人,偶爾會有一些遊客尋路而至,看著遠方美濃平原的美麗景緻,在樹下聊天乘涼。 鍾理和也喜歡樹,他平常習慣搬一套簡陋的桌椅,在樹下寫作。但他身體一向不是很好,...
文化研究
,
書評書介
邱振瑞
3 月 05,2022
【日晷之南】電影導演的遺書與戰爭
前言: 在日本推理偵探小說中,經常出現有趣的畫面:一名資深刑警進入命案現場,他尚未展開縝密的採證之前,總會對著率先抵達的轄區警察詢問,死者有無留下遺書,以此來判斷死者的年齡。依照他們多年來的辦案經驗,有遺書者多半為年輕人,因為他們還掛念著現世的人情與債務,所以必須有所交代才行,而看透世間冷暖的老人則不會,他們選擇決然離開世間,就不需寫遺書做補述,...
文化研究
陳威臣
10 月 23,2021
【鐵份補給】時代的終結、新幹線雙層客車全面退役
許多朋友訪日旅遊,應該都會發現搭乘上越新幹線時,有一款車頭造型特殊,而且車廂還是雙層的新幹線列車,已經默默地在日本的鐵道界服役24個年頭,如今已卸下重擔引退,讓這款相當特殊的存在,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之中。 新幹線E4系Max,是高速鐵路史上乘載人數最高的車輛,雖然一列車僅有8輛編成,不過由於是採全列車雙層設計,因此單一編組即可搭載817人,加上列車可以兩列並聯運轉,...
1
2
3
4
5
6
7
8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