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投稿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投稿
聯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No name
歷史書寫
翁佳音
9月 21,2022
【老番講古】「六十石山」地名的野生思考
花蓮連震,希望一切都於小災後再回歸平安日常。歷史研究者的眼光中,臺灣體質原本不健壯,外界風災震災、強權覬覦,古今不斷,能存活且傑出迄今,卻是我們的美好傳統,這是論述臺灣文化特色時,要大講特講的。 這次花蓮之震,也震出相關地點「六十石山」要如何念。一方舉觀光局的資料說這裡「一甲地可以收成稻米六十石」,主張國語要唸成「擔/担(tán)」,另一方則認為照字念作shí。老番的意見是:...
運動休閒
阿宏叔叔
9月 17,2022
【野球人生】許金木、麥克林登與浪得虛名的世界棒球排名第二(七)
不好意思,這個系列的結尾寫得有點慢,一個可以說到天荒地老的主題,要用七篇文章總共一萬多字來給一個輪廓,真的不太容易,所以我們盡量以討論一些大家比較耳熟能詳的賽事的方式,提供朋友們一個思考的方向。 話說世界棒壘總會(WBSC)的U12世界盃今年繼續在台灣開打,一如往常的,開打前喊著留下冠軍的聲音此起彼落,儘管只是少棒,教練們、選手們無不背負著龐大的壓力,我國代表隊先對馬拿馬險勝(...
教育文化
,
全球脈動
施芳瓏
9月 11,2022
倫敦諾丁丘狂歡節:台灣地方首長選舉可以學到什麼?
有趣的是,「街舞」(street dance) 成為了台灣選舉的熱門行程,為候選人展現與年輕人在一起的方式喔。「街舞」,廣義為在馬路或廣場上等非正式場合,隨音樂而起舞。但約至1980年代,漸有了特定的指稱:美國黑人區的年輕人所發展出來的,一種在街道上發洩情緒的運動,演繹成的時尚文化,如: breakdance (霹靂舞)、locking (鎖舞)、popping、waacking等,其發展與嘻哈...
書評書介
邱英浩
9月 08,2022
【新書推薦】不只是房子:社會住宅城市生活新關係
書名:不只是房子:社會住宅城市生活新關係 作者:劉柏宏(現任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理事長,歷任教於中原景觀學系、臺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22年7月20日 參考連結:博客來 推薦序:「社會住宅跟您想的不一樣!」透過本書與您一起體驗社會住宅新生活,共探城市發展新面貌! 「...
歷史書寫
馬非白
9月 07,2022
【國民黨的極權時代】極權下的海報叛亂與廁所革命 ——廁所革命的叛亂案例
貳、廁所革命 在抽水馬桶還沒普及的年代,無論是私有或公用的廁所都很簡陋,使用木造形成私密空間,公用廁所如果沒有專人清洗,衛生環境普遍很不理想,而且常常變成公眾在那個私密空間內塗鴉的場所,因為是私密空間,所以塗鴉就毫無顧忌,內容五花八門、無奇不有。 一九八○年代,這類塗鴉還曾被文學界戲稱為「廁所文學」,到了二○一九年,國立台灣文學館更布展了一次「廁所文學展」,宣告「廁所,雖非大雅之堂,...
教育文化
,
全球脈動
王升含
9月 01,2022
【荷事生非】荷蘭博物館的轉型正義(下):西印度公司——歸還奴隸的尊嚴
去年(2021)五月,位於阿姆斯特丹的林布蘭故居博物館(Rembrandthuis)上演了一場互動式展覽,主角是一隻曾被林布蘭等畫家臨摹的大象:Hansken。Hansken 是一頭十七世紀,從錫蘭(今斯里蘭卡)應當時奧蘭至親王(Prins van Oranje)弗雷德里克.亨利(Frederik Hendrik)要求,被帶到荷蘭的母象。她抵達歐洲後不久便被轉賣,...
教育文化
,
全球脈動
王升含
8 月 31,2022
【荷事生非】荷蘭博物館的轉型正義(上):東印度公司——償還掠奪而來的藝術品
你曾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裡,盯著古埃及的木乃伊、羅馬帝國的波特蘭花瓶(Portland vase)、或明永樂的藍白瓷抱月瓶,隱約聽見這些古文物發出「我是誰?我在哪裡?……」的吶喊嗎?又或,你是否曾在散落於歐美的多家博物館中,瞥見貝寧王朝(現奈及利亞)世代珍傳的貝寧銅器(Benin bronzes)的蹤跡?荷蘭也有一系列建於十九世紀的文化機構——例如握有 139 件貝寧銅器的萊登民族學博物館(...
歷史書寫
翁佳音
8 月 31,2022
【老番講古】澎湖的文獻學與結構聯想
此次在澎湖考察遭到中斷,未能順意調查,但依然有和洪進業小兄稍談之澎湖歷史學角度研究。在此稍作介紹: 目前澎湖歷史研究,似乎傾向認為現代澎湖人祖先,多為十六世紀末或十七世紀才遷來定住。文獻屢言宋、元的澎湖居民,到了大明「洪武五(1372)年,以居民叛服不常,遂大出兵驅其『大族』徙置漳泉間」,一直到萬曆二十(1592)年,「倭犯朝鮮,哨者云將侵雞籠、淡水,於是議設兵戍險」,才開始又有人居住。...
文化研究
邱振瑞
8 月 28,2022
【日晷之南】如何安放焦灼的靈魂——夏目漱石
前言:每個國家的經典作家作品憑其光環,多半能跨越國境的界限,傳送到讀者的視野裡,繼續發揮著強力的影響力。而基於崇拜名人的普遍心理,捧讀其作品的海內外讀者,便以這個譯本的內容來建構經典作家的生涯和形象,不怎麼在乎其文本中的人物表述,是否等同於體現作家的真實人生?由此而言,如果懷疑派的讀者想挖掘得更多,那麼詳讀作家家屬及其同時代朋友的回憶,的確不失為一種好方法。我們驚奇的發現,從私人生活史的觀點切入...
歷史書寫
,
電影戲劇
李政亮
8 月 26,2022
【影像內外】「八萬農業大軍」外一章:未曾上映的電影《大地的呼喚》
電影史的研究,就像歷史偵探,發現疑點後設法找尋各種線索,拼湊全貌。 寫作前一篇專欄文章〈《砂之器》的台灣之旅〉時,查找到《聯合報》1989年8月2日〈總統與電影〉的專文,作者是時任該報記者的藍祖蔚老師,文中介紹李登輝前總統喜愛的電影。筆者深覺這篇報導極具價值,因為關於李登輝文化修養的討論,多集中在台北高校時期以來的博覽群籍,乃至對古典音樂的喜愛等。至於電影,極少被討論。 〈總統與電影...
‹
1
2
3
4
5
6
7
8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