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教育文化熱門
教育文化
張肇烜
10 月 04,2017
【人心人術】醫生父子兩代68年的奉獻!臨終寫下最愛兩個字「台灣」
他從英國而來,不畏語言和環境的隔閡,將西方醫學傳入台灣,蘭大衛、蘭大弼醫生父子兩代68年都奉獻給台灣,臨終前,朋友去探視蘭大弼,問他:「要寫信給誰嗎?」 蘭大弼醫生寫下「台灣」兩個字,成為他畢生最後的字跡。 他從英國來到福爾摩沙,此刻英國倫敦正舉行「從英國到台灣:蘭大衛父子及宣教士文史特展」(2017年9月27日至10月6日於英國倫敦律門聯合歸正教會(Lumen...
教育文化
江昺崙
2 月 28,2022
【台文想想】府城的愛戀與哀愁——文學家葉石濤的故事
台文想想專欄,之後會逐一介紹每個縣市值得推薦的台灣文學家。我們這次從台南出現,未來希望可以環島一圈,帶大家認識各地的文學,結合地方人文特色,提供給大家閱讀旅行時的參考。 「這是個適於人們做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日子的好地方」 這是台南出生的文學家葉石濤先生的名言,出自於他的文章〈台南的古街名〉。或許台南人已經對這句話朗朗上口,成為一種驕傲的在地生活宣言。...
教育文化
,
書評書介
史英
11 月 03,2017
房思琪的國文課(下)
文接房思琪的國文課(上)。 我猜想,這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國文課、國文老師、乃至於依附於升學主義的精英文化,都一直不把國文當作語文,而是把它神化為「偉大的中華文化」,這就在青年人心中塑造了一個神殿,即使在神殿中失身,也只能懷疑是否所有的神殿都是「巧言令色」,而沒有想過,也許你進去的這一間,只是神棍們開的一個神壇?其二,正是因為國文不被當作是語文,語文學習中最重要的邏輯解構,語意分析,...
教育文化
,
歷史書寫
阿圖賽
7 月 18,2017
【縮影人間】那個戒嚴年代的校園日常
台灣解嚴已屆30年,不過,不少人其實還是不清楚戒嚴的年代是哪種生活。我的國中小學期間適逢1980年代的戒嚴尾巴,許多四、五、六年級記憶中的戒嚴故事,也同樣發生在我們那個戒嚴的末期,雖然已經過了30載,但腦海中的記憶依然清晰。 記得,念小學時,每天都必須升降旗,早上升級典禮,下午降旗典禮。當大夥整隊前進到大操場,準備升降旗、聽師長訓話時,行進間必唱的愛國歌曲就是「我愛中華」、「梅花進行曲...
教育文化
黃寶玉
4 月 03,2016
人工生殖法再不修訂台灣會輸很大
台灣的《人工生殖法》歷經十三年的漫長立法、六任的衛生署長,終於在民國96年3月5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在民國96年3月21日施行。主要的精神在衛福部網站可以看到:「基於維護生命之倫理及尊嚴,人工生殖技術應以治療不孕為目的,而非作為創造生命之方法,因此我國人工生殖的施行限於不孕夫妻。所以未婚者、單親、同志等都無法要求做人工生殖」。 這是一套非常保守且被動的法規,完全被「道德倫理」所綁架,...
教育文化
,
社會安全
呂昕庭
8 月 28,2023
【勵馨想想】父母離婚後的關係練習題
當父母離婚後又再各自尋找伴侶時,孩子都需要經歷關係的變動,以及與親人分離的失落,不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再次面臨另一種關係的考驗。孩子要適應兩種家庭生活已很不易,有時還有新的繼父/母,對孩子來說,也是新的家庭成員。如果兩個家庭未能順暢溝通與合作,每個人都想把孩子往自己的方向拉,就容易使孩子變得好像一條左右拉扯的繩索,逐漸愈加緊繃,甚至斷裂……。 小凡(化名)的父母離婚後,...
教育文化
,
全球脈動
陳力綺
11 月 23,2018
【波蘭想想】關於同志議題及婚姻平權,波蘭的年輕人是怎麼想的?
這禮拜二年級的溝通課,我們閱讀了一則關於葉永鋕事件的報導,並針對這個議題做了許多延伸討論和思考。 因為幾個月前和林滄海(Eryk Hajndrych)共同翻譯的波蘭童書《蝸牛小ㄕㄢ是男生或女生?》[1]已於上個月月底出版,讓我不禁思考,在一個天主教教徒佔多數的國家裡,童書出版及兒童教育竟是如此先進、開明。那這個國家的人民,甚至是年輕人,對同志議題及婚姻平權又是一個什麼樣的態度呢...
教育文化
李知非
8 月 20,2018
「這個老師有問題!」從行政面切入 務實處理不適任教師
上個月新北市接連爆發『導師用公審方式帶小一生』、『學校包庇長期霸凌公審受害學生』、『師生集體霸凌戀愛學生致其自殺』案,件件觸目驚心。對我們這個年紀的人來說,除了有情節輕重之分,「老師有問題」似乎是這一輩與下一代共通的經驗,一提到上課照本宣科、缺乏熱誠甚至是怪怪的老師,幾乎都能得到迴響,不適任教師可以說是台灣社會揮之不去的夢魘,政黨都輪替那麼多次了,為什麼這麼多年下來不適任教師問題依舊無解...
教育文化
陳怡秀
6 月 21,2018
【日本想想】618大阪地震之觀察筆記
地震發生的瞬間,像是被誰狠狠推了一把一樣,得要死命緊抓住手邊的握把才不至於跌倒,周遭響起不協調的警報聲,令人一聽就起雞皮疙瘩,加上周遭人的驚恐驚呼,被所有的恐懼所包裹住,車門旁的司機趕緊護住第一位要下車的女孩,一邊大喊著:「請抓緊!」直到搖晃漸歇,回歸平靜,和不認識的陌生人們面面相覷,用眼神交換著緊張情緒,求取著對方眼中「應該沒事了吧?」的無聲安撫,才繼續走下車,司機則一一向每位離開的乘客說:「...
教育文化
李坤融
9月 27,2017
憑什麼身心障礙者可以加分?
近幾年來,政府對於社會弱勢者的福利政策做得越來越完善,不過因制度仍存在某些無法把關的缺陷,導致大眾的反彈聲浪。例如不少人認為原住民、身心障礙學生跟普通生是相同的,憑什麼可以獲得加分制度輕鬆入學?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學生,到底是真弱勢還是假弱勢的爭議。 首先我想談的是與其他類別相比,加分種類比例最高的身心障礙族群。身心障礙加分經常受到大眾所質疑的地方,不外乎是「...
‹
1
2
3
4
5
6
7
8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