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聯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國片
電影戲劇
邱懋景
9月 26,2015
涉世的抒情力量:談《太陽的孩子》
鄭有傑與勒嘎‧舒米合作的新作《太陽的孩子》,不同於鄭有傑先前作品《一年之初》(2006)、《陽陽》(2009)的風格,反而取徑於短片《潛規則》(2011)結合《野蓮香》(2012)的觀點,將視角進一步移向東台灣花蓮的現況,鄭有傑與勒嘎‧舒米的共同編劇,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讓我們知曉原來影像的抒情性是介入現世的力量。 《太陽的孩子》的劇情主軸改編於勒嘎‧舒米的母親舒米‧...
電影戲劇
張硯拓
7 月 25,2015
《青田街一號》:異色殺手的奇幻旅程
在1994年的經典電影《終極追殺令》(Léon: The Professional)中,尚.雷諾(Jean Reno)飾演一名職業殺手,話不多而總是一臉疲倦,但幹起任務來手法俐落,如桌上摸柑。這位殺手在乎的不多,雇主的來歷底細、目標的身份和雙方怨仇等等,都不在他的雷達範圍,然他心中有個小角落,是留給窗前那一株盆栽的:小小的、柔嫩的綠意,像是生命意義的唯一寄託,被他用盡心力保護著——雖然他也說了...
莊佳穎
2 月 11,2014
致「自由」── 1920年與2014年的台灣,和電影〈大稻埕〉
「自由」,是理解電影〈大稻埕〉的關鍵字。 做為一部票房極佳的賀歲片,很顯然,〈大稻埕〉不是要拍給歷史學者、文史工作者、 文青、鄉民來看的。也因此,這篇關於電影〈大稻埕〉的小文,不會是一篇糾正電影文本裡的歷史細節、或辯證影片中相關文學藝術作品應該如何被細緻處理、或檢討「穿越時空」邏輯是否夠說服人心的文本分析或史學研討論文(以上議題請讀者參照已經發表的電影〈大稻埕〉各精彩評論)。相對的,我想從...
李拓梓
12 月 01,2013
【週日想想】平實中的深度
導演李安批評台灣電影「氣虛」,「推演、結構和對白薄弱」的說法,引起很多討論。我想起這幾年看過的國片,確實也有李安批評的問題。我很愛舉的例子是前幾年的賀歲片「雞排英雄」談都市更新的部分,只要對都市更新或政治稍有涉獵之人,便可知劇本寫的荒腔走板,議會的運作有其規則,單一議員不會有那麼大的影響力,也不會在表決前突然可以喊聲「停」,然後上台演講。 這種以錯誤的常識敘述政治的情況,在台灣電影...
電影戲劇
Milk
10 月 14,2013
電影:文化的共鳴
長期以來,台灣國片的困境,除了眾所周知的「長年以來國片市場狹小」(註)因素之外,相較於歐美日等國的影視產業,台灣影視產業在電影生產上所挹注的資源也難與外國相較。以好萊塢為例,好萊塢每年生產數百部電影,假期強檔的商業片預算動輒百萬美金起跳;此外,日本常見的愛情電影,一部的預算也可能高達數十億日幣,例如2007年的「戀空」就耗資39億日圓。 除了投資環境的差距以外,...
Ko Tsì-jîn
10 月 11,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挺台片?挺好片?
文化部正推動修法,課徵電影票價5%做為「國片」發展基金,對於成本轉嫁消費者,龍應台表示文化部必須拿出勇氣雲雲。 除了勇氣之外,這政策有許多其他層面的議題,如電影法中「國產電影片」和「本國電影片」歸類的「國片」定義問題,以及課徵到的稅金的分配正義問題,因為電影輔導金,可能會給了爛片製造機。 挺好片還是挺台片,2011年全台票房逾4億、台片影史排名第4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電影戲劇
米果
11 月 28,2012
不管得不得獎,我還是愛台灣電影
今年的金馬獎頒獎典禮好煎熬,眼看著來到七局下半了,台灣還是處於無安打、被對手完封的狀態。台灣電影的對手是誰,既然是號稱所謂華語電影的影展,對手當然就是香港跟中國,倘若新加坡與馬來西亞願意以華語片參賽當然也沒問題,甚至好萊塢要找布萊德彼特來演華語片也可以,但是今年台灣電影的對手就是中國跟香港。眼看著對手頻頻上台,內心實在不是滋味。 但是,類似這種有評審的競賽,在決定評審人選的時候,...
電影戲劇
Yuming
11 月 27,2012
理盲而濫情的台灣電影夢
經歷金馬開獎幾近全軍覆沒的挫敗後,如同奧運棒球兵敗北京的失落般,排山倒海的責難與檢討聲浪接踵而來,衝擊了整個台灣電影工業。 在這些批判當中,自然不乏專業影評人據理力爭的疾呼(參照藍祖蔚文章)。但筆者認為,金馬影展評審團把大獎頒給中國或香港電影,不能代表金馬獎失去台灣本土精神或陷入中國漩渦,甚至金馬評審團傾中或評審不公。只因為一次挫敗將台灣電影打回國片復興前可憐的金馬得獎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