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聯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性別平等
文化研究
朱勻安
12 月 13,2018
【男人想想】鬆開性別枷鎖 男人要聽也要說
「男人想想」專欄一直以來試圖理解男性處境,透過換位思考,採訪敘說不少男孩、男人的故事,說出那些無法說的話、情緒;勵馨基金會在11月29日宣佈成立台灣第一個以男性為主體的性別平等倡議組織「臺灣男性協會」,這是勵馨30周年送給台灣社會的禮物,期許終止暴力的路上男性不缺席,這樣的願望該如何達成呢?特別在親密關係中的暴力,至今男性加害人仍佔了八成,這樣的社會現實,...
文化研究
莊泰富
9月 20,2018
【男人想想】從「女權自助餐」看見男性對父權的控訴(上)
勵馨在男大生情感團體中學會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傾聽男大生的情感,讓他們學習、慢慢地說出口而不加以評斷;太快的用性別平權、女性主義的概念加以論斷男大生的情感,不僅無法釐清男大生的真實樣貌,更甚者可能會造成錯誤的理解,導致男大生認為自己的生命故事被錯誤詮釋,進而選擇噤聲。 在男人想想的專欄中,我們曾談到當今男性遇到的難題,當男性要述說自己的性別困境時,很有可能會被攻擊反挫女權,...
社會安全
陳貞樺、歐芊妤
9月 06,2018
【女人想想】誰聽到了我的故事——穿梭在大街小巷裡的家庭暴力
「我曾被劈腿、與交往多年的男友分手,但沒想到家暴會發生在我身上」 「他是關心我的行蹤、要我注意安全,他會擔心我,不是報備行蹤…」 「怒罵三字經、掐頸、拳頭毆打等等,原來,這就是家庭暴力啊!!!」 傍晚,窗外天色漸漸轉暗,街燈與車燈亮了起來,而空氣凝結緊張氛圍,「家」是溫暖、有愛的地方,伴隨著小雨回「家」的卻是恐懼、戰戰兢兢的心… 結婚後不知從何開始,...
社會安全
莊泰富
五月 31,2018
【男人想想】宅男的逆襲──談西方母豬教INCEL
亞列克.米納希安(Alek Minassin)今年25歲,自稱自己是個INCEL,INCEL是involuntary celibate(非自願禁慾)的縮寫,他們大多數是男性,他們厭惡女性,他們認為女性瞧不起他們,不願意與他們發生性行為,他們認為自己的非自願禁慾狀況,就是女人害的。後來,亞列克在網路上寫著「非自願禁慾者的起義時刻到了,我們將推翻所有的高富帥(Chad)[1]...
教育文化
,
社會安全
賴彥丞
4 月 01,2018
航空母艦、台版「#Me Too」、法官性騷:台灣離性別平權還有一段路要走
今年三月,性別平等議題在全台各領域發酵。月初,原本應該積極推動性平教育的教育部,竟然被揭露國語辭典收錄含有貶損女性的輕佻字詞解釋:「航空母艦」可解釋為「形容女人身軀龐大」,引發輿論譁然,連部長潘文忠都跳出來批評此類用語非常不適切。 這不只是性別歧視的問題,更涉及人身攻擊,也是針對他人性別特徵的語言暴力,說是性霸凌也不為過!教育部身為全國最高教育單位,還如此帶頭搞性別歧視、違反《...
社會安全
王泓亮
3 月 08,2018
【男人想想】男人,一起來試著摘下面具吧?
勵馨遇過一位綽號叫鋼鐵人的男孩。 綽號鋼鐵人,因為他從來不哭──洋蔥及疼痛,或許無可避免地帶來生理性的淚水,但不算哭;委屈、悲傷、感動、懊悔,這些情緒雖能讓他鼻酸,卻未曾使他落淚。 鋼鐵人不哭,是因為小時候和妹妹一起在家裡玩耍,不知道什麼原因,兩人同時哭了起來。爸爸聽到聲響,匆忙趕來,抱起妹妹心疼地安撫,然後轉過身,對著鋼鐵人,就是一個巴掌: 「你是男生!你哭什麼哭?」...
全球脈動
北海魚
11 月 17,2017
北歐社會福利與女性就業的正向循環
先來說兩個小故事。 A是一位台灣的女性上班族,在出版社工作表現良好,是老闆眼中很有潛力的人才。她三十出頭已婚,家裡有個正在上幼稚園的孩子。每天除了要完成辦公室裡的工作,下班後還要趕緊去接孩子回家,接著是晚飯洗衣打掃等日復一日的家務工作,幾乎沒有自己的空閒時間。雖然家裡有她和丈夫的兩份薪水,但孩子上的私立幼兒園收費不便宜,加上其他開銷,家中的經濟不算很有餘裕,但至少還能過上不算太差的生活...
教育文化
呂欣潔
6 月 05,2017
【欣潔想想】「不能說」的年代2017:昔有二二八,今有性教育
過去台灣經歷過一段非常長的動員戡亂時期,從1949年到1987年,共38年又56天,堪稱是世界上最長的戒嚴時期,也是台灣歷史上永遠的痛。 我的父母都是1956年出生,戰後嬰兒潮的那一代,他們一誕生在這片土地上,就未能享有言論自由,不能批評政府,他們學習的是大中國的歷史、地理、文化,在學校講自己的母語要被罰錢,不能說二二八也不能高喊我是台灣人。在那個「不能說」的年代,...
社會安全
謝幸吟
五月 25,2017
【女人想想】從男童集體性侵案解構性別迷思
性侵被害人發聲 兩週爆增10倍 疑似遭老師誘姦的女作家日前選擇在26歲花樣年華結束生命,以生命作為代價的揭露,給了社會極大震撼。事發後兩週之內,勵馨基金會接到多達65件性侵相關諮詢案件,比平時多了10倍,遍及北中南各地受傷的心,透過臉書、信箱或電話,為自己、為母親或為親友求助。事情或發生在兩年前、五六年前、十多年前、或超過40年,傷害他們的,有的是父親或其他親戚,有的是老師,包括國小老師、...
社會安全
Jack Huang
4 月 27,2017
不只是政治正確而已 性別平權的職場小觀察
這年頭,性別平等成為討論的熱門話題,無論是艾瑪華森一席精采演說,或是高漲的「女權主義」,甚至聯合國都因此成立了聯合國婦女署(UN Women),致力推動永續發展(SDG)第五項目標:性別平等(Gender Equality),以及1979年就通過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經過多年的發展,差強人意,但至少婦女權益的保障,相較過去確實有進步了一些。 人類的世界幾千年來,...
‹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