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聯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死刑存廢專題
洪嘉宏
五月 31,2015
死與不死到好好生活
週五臺北小妹妹令人哀痛恐懼的遭遇與不久前臺南小弟弟的不幸被害,就像捷運連續殺人事件般,一刀刀劃出社會的憤怒、恐懼與衝突。殘忍地對兒童割喉,利刃滑過的首先是臺灣社會主死與廢死價值脆弱的咽喉。 廢死背後的真誠人道與理想主義以及主死揭櫫的報復正義和懲奸除惡,真能簡單以死與不死的二分法來解決問題嗎? 主死方以呼籲社會重視殺人者所主張的「殺一、兩人不會判死刑」或者以「如果是你家人被害」...
Mattel
五月 31,2015
【島嶼邊緣】一場台灣社會的集體獵巫行動
劉小妹妹遭割喉遇害,全民悲憤,榮總醫師在媒體前的陳述實在令人動容;然而,劉小妹妹事件卻讓我們看到不理性的台灣社會。不僅媒體嗜血搏版面,不斷對劇情故事加油添醋;政客也如鯊魚聞到血腥味般,第一時間攻擊政敵;廢死與反廢死大戰也在網路上開打,彼此攻訐對方。 媒體嗜血推波助瀾 面對如此震驚社會的事件,媒體當然得好好分析報導;根據媒體的報導,打電玩、社交能力不好、自卑、國中時喜歡鬧女生、...
西區老二
五月 30,2015
死刑、威權與社會安全
如果對事實和邏輯沒有一些正確的理解,許多事情再怎麼討論也很難有理性的結果。 例如「國小隨機割喉案」和前陣子「竹東霸凌致死案」,不論主流媒體的名嘴,或網路上的鄉民,往往都在還沒進入審理程序前就先腦補很多既定成見批評法官,說得好像要不要判死刑是憑法官高興說了算,如果沒判死刑就是隨便找一些什麼有被告有悔意啦、精神狀態有問題啦(何況正確來說患有精神疾病是無法脫罪的,必須以行為時有無意識為斷...
司法人權
陳清泉
1 月 05,2015
死刑存廢:從美國小喬治案70年後翻案看起
美國一椿謀殺案,涉嫌人雖已在70年前執行死刑,最近法院翻案還其清白,亡者已矣,死刑存廢的「正義」論戰未歇。 1944年3月23日,年僅14歲的小喬治(George Stinney)以一級謀殺罪被控殺害兩名少女後棄屍,法院審理不到三小時,經陪審團10分鐘的討論,當場宣判死刑。南卡羅萊納州長歐林.江士頓(Olin Johnston)在1944年6月16日簽發執行令,以電椅方式處決,...
司法人權
毛國丞
10 月 19,2014
論廢死:把眼睛遮起來,誰在你眼裡都是躲著的
對於「人被殺時廢死聯盟躲哪去」此篇文章的作者李先生曾任檢察官一職,身為民眾,我感到不可思議,以及對司法的擔憂。 閱讀整篇文章後可以發現,寫者的觀點本身就偏頗引用自身所經歷的案件與社會重大刑案,而不見其對於冤獄誤判死刑的共同存在做論述。 首先作者在第一二段所援引的案例只強調再犯的可怕,且質疑受刑人(其文中只專指殺人犯)教化的可能。 必須公平的說,任何受刑人(...
司法人權
撲馬
10 月 14,2014
【撲馬想想】精障者死刑──智商61和智商59的差別
最高法院在近期之內,針對「精障者」是否可以判除死刑,發展了兩個截然不同的見解。2013年時,最高法院刑八庭針對陳昆明殺人案,認為〈兩公約〉所要求的「精障者不得判處或執行死刑」是有法律效力的。然而在2014年時,針對彭建源殺人案,最高法院的刑四庭卻又指出,兩公約不過是「敦促」各國廢死,不能當作精障者的免死金牌。 當然,最高法院自我矛盾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
林耀盛
6 月 01,2014
難以化約論的人間悲劇
北捷隨機殺人事件發生後,有媒體不斷以煽情方式報導,追蹤兇手學校宿舍、住家和行蹤模擬。甚至,在新聞、談話節目以綜藝方式重現悲劇,如此虛擬真實的方式營造景觀社會,遮蔽真實的超級真實形態,只求刺激收視率卻未盡媒體職責,已然構成法國哲學家布西亞提到的「完美的罪行」圖像。近來,美國《外交政策》期刊也批評台灣媒體濫用新聞自由,將閱聽大眾變成僵屍。 北捷事件加害者的就讀學校、家人和社區在「...
郭軒瑋
五月 30,2014
免於恐懼的自由?
震驚社會、令我們悲痛不已的北捷殺人案發生一周以來,社會大眾不斷地思考該如何避免類似的悲劇再度發生,但就在這種情緒激動的時刻,我們更應該謹慎思考政府的一系列措施是否真的是我們樂見的。 【捷運安心】特勤持MP5巡捷運 「安全感破表」 人們常說,憲法1應保障我們免於恐懼的自由,但現在我們面臨了兩種恐懼,一種是免於下一個無差別殺人的恐懼,而一種是免於國家機關擴權的恐懼。不過,...
黃守達
五月 28,2014
安全感之外
江子翠捷運殺人事件,觸動了敏感而脆弱的台灣社會。有著許許多多的問題,等待著未必存在的答案。 首當其衝的,莫過於如何處置兇嫌的問題,這往往被上升成死刑存廢的爭議。反廢死方認為,只有判以加害者死刑,才能嚇阻未來的犯罪,平復被害者的冤屈;廢死方則認為,如果懲罰只是眼不見為淨的排除,我們反而會忽略了惡行的原因與背景。當然,雙方都必須面對尖銳的質疑。 反廢死方要好好回應,...
郭勵
五月 28,2014
當鄭捷父母出面道歉後
從上星期臺北捷運發生刑案後,媒體對於犯案動機的各種揣測及鄭捷的人格特質進行無限上綱的標籤化,死刑存廢的討論、派駐在捷運站的警力數量跟種類,到事隔七日後的今天,鄭捷父母首次出面到捷運江子翠站發表談話,不知道這件事情是不是又回隨著新聞覆蓋而被大家淡忘。如果我們能夠回歸事件最根本的問題進行討論,可能我們還是沒有辦法即刻「解決」問題,但最起碼,我們沒有錯失『瞭解』問題的機會。 「...
‹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