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聯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死刑存廢專題
司法人權
楊宗澧
10 月 10,2015
在世界反死刑日看台灣選舉年的死刑政治學
英國的犯罪學者羅吉爾‧胡德(Roger Hood)教授是研究死刑制度的知名專家,他曾對全球的死刑制度進行全面考察,他的研究也認為,死刑制度的廢除,政治人物的政治意願是一項重要關鍵。面對只剩不到100天的2016年台灣大選,各個政黨候選人已逐漸進入白熱化的肉搏戰階段,就選舉戰略來看,我們雖可預期選戰過程中的政見將逐漸趨於一致化、保守化,然而一旦面對對手或選民在死刑存廢這項議題的挑戰時,...
司法人權
李中志
10 月 09,2015
尋找廢死的哲學基礎
世界廢死聯盟於2003年將十月十日定為「世界反對死刑日」,今年為第13年。與其慶祝一個與台灣人民無關的辛亥雙十,不如利用這天來思考一下我國對廢死的論述該何去何從,畢竟有死刑的國家已是少數,而我國去年的死刑執行數量竟還排在15名,除了美國我們可以大聲說「人家民主大國也持行死刑」外,和我們比的就剩中國、北韓、伊朗、蘇丹、葉門,這種人權水準的國家了。 然而選舉逼近,為了迎合我國偏向保守的民情,...
賴天恆
7 月 23,2015
面對死刑爭議的三種態度
面對接二連三的隨機殺人事件,或許我們馬上就想到死刑:就是因為我們國家走向廢死,最近殺一兩個人也不會被判死刑,就算判了死刑也不會執行,沒有任何嚇阻效力,那些「跟我們不一樣的人」根本就不會害怕,才會沒事走在路上亂砍人。 如果這是我們腦中閃過的第一個念頭,那麼或許第二想到的,就是那些該死的廢死團體(而不是提倡廢死的馬總統)。就是這些人勾結了一些歐洲所謂的人權團體,高舉人權保護兇手,...
許琬琳
6 月 21,2015
同路人:給主張廢死者的另一種對於死刑的理解
當我們在建構一個新世界的秩序的時候,常常會把過去的秩序當作是落伍的、不文明的、而且卑劣的。我認為這並不健康,而且也不公平。我們都是立足於這個社會的過去,才有現在及未來。 例如大眾現在會思考殺豬公是否有必要、或是遶境是否要有大量的鞭炮、或是派下員是否女性也可擔任這種的民俗習慣或許有改變的可能。但是我們是否也應一併思考,這些習慣怎麼來、大家為何會遵守這個秩序、若現有的秩序有重建必要、...
全面真軍
6 月 18,2015
蔡正元的「反廢死公投」,將導致廢除死刑?
立委蔡正元近日除了發表一連串反廢死的言論外,更有意將廢死議題推上公投,在臉書上貼出一張公投提案單,上面林林總總簽滿了國民黨立委的簽名,在明年的總統大選可能會一併舉行廢死公投。 然而注意蔡正元提出的題目,為「你是否同意我國不能廢除死刑?」其中的學問就很大了。 鳥籠公投的制度 依照《公投法》的規定,公投題目要過關,必須要有總選舉人數1/2以上投票,且投票人1/2以上同意。...
朱真一
6 月 12,2015
美國的死刑及廢死刑
因為8歲女童遭割喉被殺害,幾位政客又再操作,顯然借題發揮。六月初,法務部槍決6名死囚,更引起不少評論,連國際特赦組織(AI),認為台灣政府執行死刑是「政治計算」,用來平息眾怒,還指出,必須停止把死刑當作政治工具。 台灣的媒體或政壇,經常有人提到美國執行死刑,來加強必須執行死刑的論點,但很少談美國廢死刑的情況。美國最近因為兩年前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宣判被告死刑,...
司法人權
朱媚妹
6 月 11,2015
面對刑法,談轉型正義正是時候
一再的社會重大案件發生、也一再地激起衝突也無解的爭辯,其實,我們都已陷溺在窠臼中無法自拔卻不自知,而傳統和世俗價值觀就是這窠臼的主體。 無論「支持死刑」」或「廢除死刑」的主張,本質上就是窠臼。因為,「死」是人類生命中最深的恐懼與懲罰嗎?「活著」一定是人人最唯一、 最熱切的企盼嗎? 有些人,確實怕死想活,數十年前作家梁實秋在嚥氣前,慌亂顫抖的筆觸寫下「...
施逸翔
6 月 06,2015
國家恣意殺人之無限迴圈
2015年六月五日午後,六四天安門事件周年剛過完,臉書都還可以看到坦克人照片的分享與轉貼,此刻台灣政府的另一場「屠殺」,正在悄悄進行。首先是媒體,會盡職地先探問某些廢死聯盟的成員,對於今天要執行有什麼看法?蛤?什麼?名單有誰?在對話過程中,將被執行的死刑犯人的家屬親人,可能都還被矇在谷底,看報才知道。 這次羅瑩雪及其「人神共憤委員會」,共挑選了監禁在各地看守所中的六位死囚:王秀昉(...
社會安全
陳鄭為
6 月 01,2015
殺人償命的社會基礎何在
近年來,只要一有重大社會新聞躍升版面,台灣內部對於廢除死刑與否的討論便沸騰一回;個案的亡者越無辜、越弱勢,輿論的激憤程度就越高,兇嫌的個人特質與差異相對而言則不是左右輿情的關鍵,因為殺人償命,天經地義,結論是:都該死。 對於你我,殺人償命是一組毫不陌生的字句,十分簡潔也毫無贅字。但殺人償命的觀念從何而來?又為何能為台灣為數眾多的人所接受?答案可能與社會如何看待生命本身的價值有關,...
許又方
五月 31,2015
關於廢死的再想想
一位八歲的國小女童在學校無辜遭人割喉喪命,民眾群情激憤之餘,也再度引發關於「廢死」議題的討論。立委劉文雄、警大教授葉毓蘭不約而同強烈主張「殺童應判死刑」;但台北市議員王威中則仍堅持「廢死是國際公約所明示」的立場。依我陋見,死刑不僅牽涉人權或國際公約,同時也與一國民情、文化、司法制度及群眾心理息息相關,廢除與否,實非簡單幾個理據便可說服一切。 支持「廢死」者所提出的理由,通常不外法律...
‹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