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聯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八仙樂園事件
社會安全
陳亮甫、程羿
8 月 31,2015
兩個月後,還記得八仙塵爆當天的急診室嗎?
八仙塵爆第一時間造成500多名緊急傷病患,嚴重威脅原已人力不足、壅塞的緊急醫療系統。事發至今已逾兩個月,幸賴醫護人員日以繼夜的照護,傷亡人數逐漸穩定。塵爆事件乍似告一段落,媒體熱度也消退許多,但事實真如此海闊天空嗎?近兩年來造成大量傷亡的天災人禍越來越頻繁,整個台灣社會、政府是否有從中獲得警惕? 緊急醫療不能只是仰賴條件拮据的應急,應該平時就做好可能有意外事故的準備。然而,...
社會安全
何明修
7 月 30,2015
更加醜陋的災難政治學
發生於6月27日的八仙樂園塵爆事件,至今已經滿一個月了。這椿樂極生悲的慘劇已經奪走九條人命,仍有好幾百位傷者仍得忍受極端疼痛的治療,以及往後更加艱辛的身心復建。對於正值青春年華的受害者,這樣代價實在太慘痛了,令人不忍也不捨。然而最令人憤慨的是,政府官員在這件重大災難後的反應實在令人搖頭,展現出推卸諉過、顢頇無能、黨國不分的惡劣行徑,等於是讓重度創傷的台灣社會再度受害。 災難社會學的研究指出...
社會安全
曾念生、葉啟斌
7 月 27,2015
粉塵爆事件:從軍陣精神醫學角度看預防性精神醫學介入
國軍在近年來已經將救災作為國軍戰備本務之一,除了救有形之災之外,也會運用到軍陣精神醫學的原理去救無形之災,但是軍陣精神醫學的議題太大,不太可能全部說得很完整。簡單來說,軍陣精神醫學常用的方式是所謂「預行防處」。 以三軍總醫院處理這次塵暴燒傷病患為例,近50位燒傷病人住院後的第二天上午,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就出動5位主治醫師,2位總醫師,總共7位專科醫師,由葉啟斌部主任帶隊,...
環境經濟
,
社會安全
林耕新
7 月 26,2015
政府請搞清楚:除了錢,粉塵爆患者還需要什麼?
美國老伯操著生硬的中文說:「醫師,台灣甚麼都好,就是廟宇太多,It bothered me a lot!」 他大概發現我的表情有點怪怪的,立刻解釋:「對不起!我沒有對台灣的宗教不敬,因為我很怕鞭炮聲!」 原來,這名個案在越戰時期擔任美軍直升機駕駛員,幾乎天天在槍林彈雨中度過,當年可怕的回憶,竟然在越戰結束後的三十年,出現在他與台籍妻子一起到廟宇還願的鞭炮聲中,從此,關於越戰的噩夢不斷,...
社會安全
廖偉翔
7 月 23,2015
八仙塵暴絕非燒過就算了
根據衛福部七月二十日統計,八仙塵暴的傷患仍有326人住院治療,其中228人收治加護病房,病危171人,病危者中有73人呼吸道灼傷插管、7人透析治療,並已有8人不幸死亡(按:截至二十三日,已有9人往生)。每一位傷亡者背後都是一個傷心的家庭,而每一位照顧者承擔的都是疲憊的身心;當兩者於醫療前線相遇時,消磨的耐心變成相互的指責,而真正該負起責任、也真正有權力負起責任的政府官員卻退居後線,成天只喊著「...
社會安全
陳亮甫
7 月 11,2015
一萬元買個名字填上住院醫師班表?──五大皆空的原因分析與解決方法
6月27日的八仙樂園派對粉塵爆炸事故,大量燒燙傷病患湧入各級醫院,至今造成3人死亡、225人命危、56人重傷、213人中或輕傷,事故除了暴露出台灣大型活動公共安全的缺乏管理,更燒出台灣醫療人員工時過長的過勞問題,平時醫療體系就已經超限運轉,當重大災難來臨造成大量傷亡時,更沒有任何空間承受大量傷患。 正當醫療人員努力救治病患時,卻在此時傳出衛福部因為經費短缺,...
張博鈞
7 月 03,2015
八仙塵爆,找回消失的大型活動安全管理
八仙塵爆之後,政府除了處理醫療救護資源的整合問題,我們看到各級政府對於公共安全也紛紛宣示各項做法,其中觀光局就宣布將擴大辦理觀光遊樂業聯合稽查,但這就是標準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難道大型活動只會在遊樂場舉辦嗎?假若稽查後,遊樂場的大型活動都安全了,那在河濱、海邊、碼頭、大馬路、運動場的活動呢? 對於八仙塵爆事件的究責,第一時間大家先鎖定在主辦單位,發現這家公司大有問題,...
林耀盛
7 月 02,2015
八仙粉塵爆炸事件的災傷時刻
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人人相同,不幸的家庭人人不同。」年輕人利用週末至八仙樂園派對,青春洋溢的氛圍下意外粉塵爆炸事件,粉碎了近五百個家庭,造成不幸傷害。從此,事件受害者後續的漫長艱辛身心復健生涯的版本,進入台灣風險社會的敘事空間。 Ulrich Beck曾指出,當代社會產生著過量的風險,這些多樣的風險有時是相對化的、有時是互補的、有時又是對抗的。因此,在根本意義上,風險既是「...
曾柏文
7 月 01,2015
預知死亡的痛苦
有些事我們心知肚明。 未來數週,甚至月餘,我們註定會透過媒體上,陸續見證一群花樣年華的人,正是綻放的年紀,卻得巨大痛苦中走完生命終程。這不只會讓第一線的醫護,甚至是社會上無數旁觀者,捲入某種人性上的折磨。 如果是我們自己,怎麼辦?如果是親人,怎麼辦?我們要如何面對他們的巨大痛苦,在「積極搶救」與「安寧照顧」的判準在哪裡? 到底會有多少人,熬不過這一關?若干醫師在網上提到...
Meta South (南方之南)
6 月 30,2015
八仙塵爆,你/妳忘記了什麼?
約九個月前筆者為文〈妳,又忘了嗎?〉,提到高雄氣爆事件和食安事件一樣早有前例,但是我們的政府與人民一樣選擇遺忘,因此類似的事件不斷發生。由八仙樂園粉塵爆炸事件可以看得出來,我們又再次遺忘之前的教訓;甚至筆者在先前文章中就提及了粉塵爆炸的可能。但是筆者不想讓人覺得「你是先知好棒棒」;相反的,筆者想利用這件事件統合一下,由這次事件所看出的相關各種問題,因為這樣的大規模公共安全事件有可能再發生,...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