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台灣人
張紹中
五月 12,2013
【時事想想】一個台灣人死了
我還記得很久以前,大概是我國一或國二的時候讀過龍應台寫的一篇文章,叫做《一個美國人死了》。事隔多年,我已記不得詳細的內容了,只記得文章鼓動著龍女士一貫富有煽動力的文字與民族主義式激情,而我依稀還可以記得龍應台結尾作出的結論是:「中國人也是有名字的。」那是一個以我如今生活環境所學習的中文來看顯得很突兀的句尾,說不上對或錯,也不影響閱讀,僅僅是有些怪異。...
歷史書寫
李拓梓
3 月 31,2013
【週日想想】先有民族還是先有國家?
上星期談到台灣與日本的關係比連續劇還曲折,有些朋友提出了不同意見。他們認為我所提到被扭轉為日本人認同的的「漢人認同」說,缺乏多元族群的概念。 但我卻認為,當時的人們不太可能具有當今看來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ness)的「多元族群」觀念,因此幾經考量,還是選用了「漢人」字眼。 我選用「漢人」的時候的確有經過一些考慮,我認為中國人、華人或者中華民族,當時都是相當模糊...
金大鈞
3 月 01,2013
台灣人?中國人?你、我、他是誰?
今日溫馨的家庭晚餐時分,電視裡一則新聞傳來留鬍子對男人有幫助時,筆者也順勢贊同一聲,但金媽卻說我們山東人有習俗,蓄鬍、留髮意味著家中辦喪事,而當下絲毫未有考慮的應道:我不是中國人!此言一出,金媽表情顯露異狀的問道:不然你是哪裡人?又提到這十分尷尬的話題,筆者是哪裡人?這也是很多現在台灣居民想問的,究竟我們該怎樣的稱呼自己? 回到1949年那動盪的年代,多少家庭顛沛流離分隔兩岸?至今,...
文化研究
羅毓嘉
1 月 29,2013
容許我們談論每一種可能
上回聽到一段話,「台灣人總是急著達成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生怕錯失一絲一毫。人家說台灣人很善良,我們就趕緊變得很善良;人家說台灣人很好客,我們就趕緊把自己最好客的一面拿出來。可是,人家說想要入籍變成台灣人,我們卻說『你一定是瘋了。』」重點是--台灣人,我們,都太習慣接受別人對於我們的看法,卻始終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可以成為甚麼。 物質上,台灣人其實並不窮。然而近幾年來,台灣經濟停滯、...
張之豪
1 月 26,2013
郭冠英的調侃,為甚麼不好笑?
郭冠英日前接受中国媒體訪問,自稱自己是政治犯,說道「我本來是高級外省人,因為台灣人的憤怒,因此就搬到低級的一個地方去了,到南港去了」。 每次「郭冠英」三字出現,就是「外省人」三字又再在公領域出現的時候。族群問題,甚至族群政治,一直沒離開臺灣,面對它與討論它,比起無視與掩飾,更能有效並健康的處理它。 追根究底來看,郭冠英其實一開始就是自以為幽默,以自嘲的方式在講「高級外省人」。...
林汝羽
1 月 08,2013
【徵文得獎作品】想想.台灣
如果要說一個家與國的故事,我的版本是從零開始。 少時由於家庭因素,我經常感覺自己是一個沒有家的人;再長一點入了中學,稍解一些國際政治情勢,才發覺自己的國家在世界上普遍不受承認。小學時經常覺得:「哇,生做一個美國人真好。他們國家就有迪士尼、有貌似開明自由的公立教育、世界名校、社會福利,可能滿街跑的都長得像大明星。」高中之後,第一次看描寫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電影;那時台海危機剛過去不久,...
許建榮
12 月 14,2012
【週五想想】在南極星下想想台灣:Lest We Forget
元月26日是澳洲的國慶日(Australia Day),因為這天是大英帝國海軍Arthur Phillip船長在1788年率領艦隊登陸雪梨灣的日子。事實上,在1946年以前,澳洲聯邦各州都有自己的國慶紀念日,一直到1946年才商定這一天為澳洲聯邦國慶日。不過,這個日子的爭議性頗大,對澳洲原住民而言,這天是殖民外族入侵的哀傷日。 澳洲原住民組織首先在1938年國慶日時,...
許建榮
11 月 08,2012
革命先行者史明(上):穿越中國紅色浪潮
一身牛仔褲與簡單上衣打扮,人稱歐吉桑(おじさん)本名施朝暉的史明,在1918年11月9日出生於士林。史明自承雖然自己是左派,但其實是出身台中望族。史明父親林濟川早年留學日本,父親不僅是林獻堂領導的反日團體台灣文化協會成員,也是日治時代最大的台灣人報紙《台灣民報》前身的《台灣青年》編輯。史明母親則是出身於士林施姓望族,至於史明的姓氏施,就是跟隨母親的姓氏。 《台灣青年》...
書評書介
,
歷史書寫
嚴婉玲
9月 23,2012
舌頭:評《我的青春 我的FORMOSA》
Lingua,拉丁文的舌頭,英文language(語言)的字源,而語言的作用是對話。《我的青春 我的formosa》作者林莉菁以舌頭割舊縫新的意象表達她對母語被閹除的憤怒,也顯現她對於語言與文化被取代的焦慮。 全書記述獨立卻彼此關連的成長記憶, 試圖拉出一條線性的軸,藉由小女孩成長過程中不斷遭遇的文化衝突與自我辯證敘說政治上的個體覺醒歷程,即「成為台灣人」的歷程。...
教育文化
,
文化研究
,
社會安全
鄭鴻達
9月 22,2012
勿過度解釋族群衝突議題
族群一直都是臺灣紛紛擾擾的主要亂源,不只對外勞及新移民歧視與打壓,長期以來,這個議題便一直困擾著我們。 族群議題又常被擴大解釋,而出現性質上有時間上的承先啟後,卻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族群紛爭類型,分析如下。 省籍(語言、文化)衝突: 主要盛行自中國國民黨撤退來台至全臺開放直普選後。其雛型是以來臺時間先後及母語之不同所生。常見的呈現或爭議的方式有「外省人打壓閩南人」、「...
‹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