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聯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反恐
全球脈動
劉彥甫
4 月 17,2017
5555天的堅持:拒絕再染血的丹麥童話
敘利亞近日遭遇死傷慘重的化學武器攻擊,隨著傷患與罹難者口吐白沫等中毒徵狀的影片公布,儘管真相依舊未明,羅馬教廷教皇方濟各罕見嚴厲譴責這種殺害平民百姓行為是無法讓人接受的「屠殺」,同時也再次掀起各界的反戰聲浪。而遠在北歐以「國王的新衣」、「醜小鴨」等安徒生童話夙負盛名的王國,卻有一個民間自發的組織,無論晴雨佇立在哥本哈根的國會大廈前插旗反戰,即將邁入第16年的「The peace watch」,...
全球脈動
,
社會安全
蔡榮裕
12 月 01,2015
IS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我們「做自己」高興嗎?
這是我依據2015.11.26日英國媒體《獨立報》後續報導的一些想法。 這對於我們常說的「做自己」所帶來的衝擊是什麼?沒有民主的自由,是滋生暴力的溫床;沒有自由的民主,只是假象,卻是受制於暴力的陰影,難以對於創傷事件有真正的昇華和創造力。至少大家或多或少都知道「做自己」,從來不是容易的事,這在精神分析的診療室裡是常見的困境,我以一般的語言來描述這些經驗的轉換。 「伊斯蘭國」(...
全球脈動
,
國防外交
,
社會安全
廖千瑤
11 月 27,2015
勿恃伊斯蘭國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
這一次美國和伊斯蘭國雙雙認證台灣是反恐成員國,在華語的網路世界自然上引起了一陣騷動。首先是美國教練宣布了他這次亞太區棒球比賽的棒次安排,台灣名列第八棒。接著伊斯蘭國釋出新的宣戰影片,明確點名到台灣和中國。在該影片的畫面上,台灣和中國被視為兩個不同的國家,台灣人對此不禁喜憂參半。 對筆者來說,伊斯蘭國對台灣的歷史認識顯然是不足的,我對此自然是非常地不滿意。怎麼可以把車輪旗當成台灣的國旗呢?...
全球脈動
林琮盛
11 月 27,2015
【中東想想】 以色列如何對付大規模的恐怖襲擊-決戰攻擊之前
若要談恐怖襲擊對國家的威脅,全世界大概沒有幾個國家,能像以色列那樣,常年活在恐怖襲擊的陰影下。生存,是以色列國民由下至上,流淌在血液裡的DNA。一旦威脅到其生存,以色列必定極盡所能,殲滅任何可能的威脅目標。(以色列總理納坦亞胡就出身自反恐部隊的軍官) 因此,歷經無法計數的恐怖攻擊後,以色列確立了「決不妥協,以牙還牙,速戰速決」的基本原則。為了確保安全,以色列人可謂陷入「偏執」的地步...
許有爲
11 月 16,2015
浪漫之都的惡夜屠殺:記一一一三巴黎恐怖攻擊事件
「大丈夫ですか。」走進店裡,進門灶台正在煮麵的店長抬頭朝我打招呼,淺淺的笑,不像以往的開朗。店內二十二個座位連我們在內剛好全滿。往日這個時刻門外大排的長龍今天並未出現,店內的氣氛也一改以往的鬧熱滾滾川流不息,一片安靜中只見大家低頭用餐。這是十一月十四日晚間,巴黎遭受恐怖攻擊之後的一天。整個白天,都忙著在網路上和電話線上回應分散在世界其他各地的家人好友的關懷,向他們報告狀況,讓他們安心。...
全球脈動
張國城
11 月 16,2015
為何是法國?──反恐制變首重情報能力
11月13日發生在法國巴黎的恐怖攻擊,震驚全世界。我們除了表達哀悼之意以外,有一個問題值得探究:何以是法國遭受攻擊?恐怖份子選擇目標的標準是什麼? 有些分析家會將問題的根源指向宗教衝突和伊斯蘭世界對西方的敵意。但是,這似乎無法完全解釋是法國、而非其他西方國家遭受恐怖攻擊的原因。事實上,倘若真的是IS所策動,則西方國家基本上對IS來說都是一丘之貉,法國並沒有表現得更加比美國、...
林濁水
12 月 03,2013
【華山論劍】巨颱颱風眼中的台灣處境 ─外交休兵付的成本是主權(下)
馬總統三不五時抱怨他老被人為了政治角力駡賣台。根據游盈隆教授做的民調,台灣的確不少人認為他賣台,但比例不算太高,只有28%,相反的不同意的高達61.4%,可見在政治角力時,批評馬賣台並不是什麼聰明的訴求。(當然,你也可以不計較得失地説,民眾一般要求總統比任何人都要忠於國家,一個總統有28%質疑他的忠誠,這實在太高了。) 但是縱使認為他賣台的民眾是少數;但是認為他過分親中的,...
李政鴻/陳清泉
五月 30,2013
【時事想想】波士頓爆炸案對我國國土安全政策的啟示
上個月在美國所發生的波士頓爆炸案,突顯恐怖主義行動的不可預期,以及難以清楚界定。一直以來,我們習慣從國家安全的角度解讀國際關係,縱然全球化成為現代人常用字眼,透過國家來解決衝突仍為主流。恐怖組織與團體實力遠不如國家,為了信仰目標而攻擊特定國家,似乎成為數百年來人們對恐怖攻擊的印象。 不過,波士頓事件讓我們看到恐怖攻擊的變種,不再具有清晰的訴求內容,也沒有嚴謹的組織或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