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聯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藝術家
全球脈動
陳琳惠
4 月 09,2021
【荷事生非】以畫換食:荷蘭藝術家支持在地餐飲業的藝術計畫
2020年2月27日,荷蘭出現了第一個官方承認的新冠病毒感染例(註一),在筆者撰寫本文時,新冠疫情已在荷蘭延燒屆滿一年。在過去一年中,疫情帶給每個產業不同程度的衝擊。其中文化創意產業,可說是受創最深的領域之一:美術館、藝廊、劇院、音樂廳等各式展演場所數度關閉,許多展演被迫取消、延期,或是嚴格限縮觀眾人數。在這段時間,許多藝文工作者為了維持生計,面臨選擇轉行,...
音樂藝術
Lily Ming
1 月 22,2018
【荷事生非】繪話荷蘭:八幅名作話黃金時代
十七世紀,是荷蘭歷史巔峰和光芒璀璨的時期。荷屬東印度公司的崛起,爲跨國貿易、科學、經濟、知識領域及藝術注入新力量,引領荷蘭走向輝煌的黃金時代。由於經濟的繁榮發展,新興中產階級因此出現。中產階級的熱錢滾入藝術市場,生成甚麼樣的火花呢?本篇文章將以八幅畫作,帶領讀者一探荷蘭黃金時期藝術的究竟。 新階級,新品味,新畫風 十七世紀因跨國貿易之故,低地國的中產階級應勢而生,...
全球脈動
陳怡秀
2 月 23,2017
【日本想想】視障者「看」攝影展──一場用說、聽和想像共享藝術的「吵鬧野餐」
「現在您通過的,是寬大概3公尺左右的走廊,左右的牆面上都掛著一排一直往後延伸下去的照片,照片是長跟寬都6.3公分的正方體,大概就跟巴掌差不多大吧,這個區域的主題叫做『每日的銀版寫真』,是新井卓先生從2011年開始,給自己每天都要拍一次銀版攝影的功課,這回集大成,挑選出182幅作品,裡面的內容都很生活化,比如街道呀、樹木花卉呀、很多都是我們在日常中就看得到的東西⋯⋯」...
音樂藝術
張肇烜
10 月 04,2016
【人心人術】海的彼端是故鄉!堅守台灣籍的旅日畫家:何德來
「我底生命,只有一個,我底命運,只有一個,我覺得很寶貴!」──何德來 海的彼端是哪裡?海的那一邊,是故鄉!紀錄片《海的彼端》近日上映,片中描述八重山台灣人因為大時代因素移居日本,隔海相思故鄉台灣的故事。 無獨有偶,台灣前輩畫家何德來旅日將近70年,他卻始終堅守台灣籍,堅持拿台灣護照,常藉著畫作和詩詞表達對故鄉台灣無盡的思念。 何德來(1904 – 1986)...
書評書介
陳景容
9月 13,2016
【書摘】我在音樂會畫的素描
我在音樂會畫的素描 作者:陳景容 出版日期:2016年9月1日 出版者:允晨文化 http://www.asianculture.com.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2592 5. 卡門 我也曾畫過不少張《卡門》。2008年,在義大利維羅納欣賞《卡門》時,舞台就是利用古羅馬圓形競技場,大約有上百位的演員。序曲時,...
音樂藝術
陳怡秀
7 月 25,2016
【日本想想】攝影學校教我的第五堂課:學會「愛情」與「貪欲」
「有一個說法,是專業跟素人之間,有著8000小時的差距,假設你是兩年制的學生,一年365天,兩年730天,等於你每天都要花10小時去拍照,才能成為專業。我們都知道這是不太可能的事,所以畢業之後,你還有好長好長的路要走。你怎麼能不從現在就開始努力呢?」 這是開學式的那天,校長致辭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話。到底得要多麼熱愛一種事物,才會對它投注8000小時的心力而不墜呢?我並非沒有猶豫,...
音樂藝術
葉淳之
6 月 21,2016
灣生畫家:立石鐵臣──遠離華麗島的孤魂
立石鐵臣(1905~1980),一向是我偏愛的日籍台灣前輩畫家,今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首映了他的紀錄片,也獲得了觀眾票選獎的肯定。最早知道這位畫家,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在老師桌上瞥見一本《立石鐵臣──台灣畫冊》,拿起翻閱,頓感歡喜,這樣樸拙、自然、幽默、生動,以細膩眼光描繪常民的前輩畫作,不僅是我當時首見,更貼近水墨木刻畫趣,在記憶間傳遞情味,彷若兒時午後和祖父漫步巷弄的步履。雖然書價所費不貲...
音樂藝術
張肇烜
五月 13,2016
【人心人術】 東方雕刻藝術殿堂的推手:李梅樹
「藝術無涯,吾生有涯。」 ──李梅樹 歷史百年的「三峽老街」是台灣保存最長的老街,老街上的「三峽清水祖師廟」,不只是地方民眾信仰的中心,更被譽為「東方雕刻藝術殿堂」,幕後的推手就是台灣前輩藝術家──李梅樹。 李梅樹(1902-1983)出生在日治時期的「三角湧」(即今三峽),家中經商。李梅樹是家中次子,從小就對美術和音樂很有興趣。日治時期,日本人讀小學校,...
文化研究
,
音樂藝術
陳怡秀
9月 30,2015
【日本想想】 隨手可及的藝術 淺談越後妻有經驗
美術館、博物館在都市中林立,藝術不會只是都市的專屬權利。藝術與村落、鄉里的關係會是什麼?又該是什麼?桃園地景藝術節、雲林草根藝術祭和台南後壁的村之屋當代藝術展,在今年秋天輪番上陣,彷彿都直指共同的課題。如果說藝術必須汲取在地土壤的養分,才能生成厚實的生命力,那麼主辦「村之屋」的土溝農村美術館,以它的成立宗旨「村是美術館,美術館是村」,即指出一個方向。巧的是,最近參與了三年一度的「...
電影戲劇
張硯拓
五月 22,2015
《薩爾加多的凝視》:看見,能改變世界嗎?
紀錄片一開始,就是一片黑暗──導演文.溫德斯(Wim Wenders)的旁白浮現,第一句話就是自問:「關於一個攝影師的紀錄片,該怎麼拍?」攝影與被攝影,凝視和被凝視,「看見」以及(因為看見而)被改變⋯⋯視覺是強大的感知,影像即語言,透過「看」和傳遞所見,人們彼此感染,進而溝通。這是攝影的價值,以及攝影師的無聲心路。所以這樣一位人物,該怎麼記錄? 塞巴斯堤安.薩爾加多(Sebastião...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