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科技
何華國
10 月 29,2019
建立網路假訊息制約機制刻不容緩
去年九合一選舉前台灣假訊息風起雲湧地肆虐,至今大多數台灣人仍心有餘悸。是否影響去年的選舉結果,似乎存在甚多想像和討論的空間。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假訊息會影響民眾對事理的判斷,其可能性是極高的。隨著台灣2020大選的逼近,假訊息在各網路社交媒體的傳播,似有逐漸增溫的態勢。據近日《美國之音》報導,指出PTT已經成為中共傳播假訊息的主要工具,正大量在購物網上購買PTT帳號,企圖影響台灣2020大選。...
環境經濟
劉錦龍
9月 20,2016
創新發展:Raspberry Pi的啟示
在今年(2016)5月份,美國時代(Time)雜誌選出50種具有空前影響力的小產品(註1),這些產品很多是你我所周知的,包括百年前的留聲機(Victrola)、早期的Sony彩色電視機、IBM電動打字機、IBM個人電腦、IBM手提電腦、HP雷射印表機,以至於目前使用的Apple產品,包括:iPod、iPhone、iPad。但有一項產品則是大家並不清楚,卻被選在其中,這項產品稱為「...
全球脈動
,
中國問題
林琮盛
12 月 15,2015
【時事想想】 面對紅潮來襲,台灣怎麼辦?
中國企業紅潮來襲,展現十分威脅性的姿態,兵臨台灣高科技業的高牆下。 此一紅潮風暴,不禁讓筆者想起10年前,在立法院擔任國會助理時,曾經手處理過的一件也鬧得滿城風雨的法案:《敏感科技保護法》。 該法案的緣起自當時八吋晶圓廠是否登陸的爭議。為執行扁政府「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政策方向,2003年經發會開始草擬《科技保護法》的相關草案,該法案的核心精神,就是避免台灣科技廠商的關鍵技術,...
電影戲劇
林琮盛
12 月 03,2015
【電影想想】 從《星際大戰》看科幻片的原力覺醒時代
提到史上最經典、最具影響力的科幻電影,《星際大戰》絕對是名列前茅的一顆耀眼之星。 根據美國電影學會(AFI)選定10種電影類型裡,《星際大戰》是在科幻片類型中,僅次於《2001:太空漫遊》的第二名最偉大電影,並被列為美國電影學會的「百年百大」系列的一支曠世鉅作。 科幻電影新篇章 隨著《星際大戰》的誕生,全球科幻片也翻啟了一頁新篇章。回顧過去半個世紀的科幻電影發展歷程,...
謝宇程
五月 05,2015
【學與業壯遊】 教育事業的嶄新面貌,再不正視可能太遲!
系列前文: 人類生活在往自由方向衝刺,教育呢? 除了上課用電腦,科技會將教育如何改頭換面? 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了:未來教育可能不再有畢業與入學,不再有班級和年級,甚至老師和學生的身分,也將隨時轉換和切換。 是否你會懷疑:這些究竟是幻想還是空想? 其實,與現在學校完全不同的新形態教育事業,在全世界各地,無論是線上或實體,不斷出現。這個說法早是現實,...
謝宇程
4 月 28,2015
【學與業壯遊】 除了上課用電腦,科技會將教育如何改頭換面?
系列上篇:人類生活在往自由方向衝刺,教育呢? 在過去一百年之間,我們吃飯、聽音樂、購物的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不再受限於時間、空間、人物的限制。原因是什麼?不是法令寬鬆了,不是推動了改革,不是人們讀了哲學。 讓我們仔細看看這些變化從何而來。 科技翻轉人們生活,飲食、音樂、購物已做了示範 過往,人們不能隨心所欲地吃飯,不是因為法令,也不是極權壓迫,僅僅是因為科技程度不夠高...
教育文化
徐兆安
1 月 26,2015
廢文機器vs. 改卷機器:作文評鑑的科技戰線
很多發明看來惡搞,實際上很偉大。例如自拍神器,當初被列入無聊發明圖鑑,誰想到在人人手上有照相機的時代,解救了請路人拍照的社交焦慮。可是,它還是及不上最近讓我驚奇萬分的廢文產生器──BABEL (Basic Automatic Bull Shit Essay Language)Generator。 廢文產生器的優秀,不像自拍神器要空等20年才看到功用,只要鍵入三個英文關鍵詞,...
莊成毅
12 月 14,2012
【時事想想】臉書心理學
說來也是蠻諷刺的,最近在臉書上填了不少關於臉書心理學的問卷。裡面的問題大多著眼於現今社群網站式生活模式下人的心理狀態(廢話,都說是臉書心理學問卷了),如焦慮、緊張、失落、忌妒、猜忌、期待、狂喜等等。有些問題也著眼於現今社群網站式人際關係的建構,如是否不經意地只跟關注自己臉書的人往來。以及臉書使用者之間相互的影響,如在臉書上傾倒垃圾甚至公開表人之前是否經過三思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