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投稿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投稿
聯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性平教育
教育文化
黃渝潔
9月 24,2020
【勵馨想想】男孩聊「性」是陽剛?女孩聊「性」是放蕩?——勵馨基金會國中校園性別觀察
筆者和社工夥伴們,經常到新竹地區各級學校,專講情感教育、性侵害防治、性剝削防治。去年,筆者也有幸參與社工夥伴辦理的「國中男孩情感教育團體」。 與青少女男交流、觀察他們之間的互動後,我發現不少有趣,似乎數十年不變的青春期特色:「對戀愛、性議題具高度興趣,但很少有機會和成人、同儕坐下來好好討論」、「談到戀愛和性議題時,男生踴躍發言互開玩笑,女生安安靜靜沒反應」。 以筆者參與觀察、...
司法人權
顏鈺杰
五月 16,2020
翻開榮耀的歷史扉頁——同婚法案一周年後的省思
前言 去年的這個時候,彩虹旗驕傲的在凱道上飄揚,數對伴侶激情的在大街上擁吻,接受這個世界對他們的善意及祝福。2019年5月17日台灣寫下燦爛的篇章,成為亞洲第一個同婚合法國家。 這是一個既保障人權,又尊重民主政治的結果 2017年5月24日「大法官第748號解釋」確立了同志有與異性戀相同的婚姻自由之後,又因應2018年底的公投結果,決議以專法形式保障同性婚姻相關權益,...
教育文化
臧威環
4 月 01,2020
【勵馨想想】她、他、還是TA?從歐語經驗反思台灣性平書寫之路
'Hi! My name is John, my pronoun is he/him. Nice to meet you all.' 嗨!我叫約翰,我的性別稱謂(人稱代名詞)是他/他,很高興認識大家。 這是筆者在英國留學時,第一次聽到同學做自我介紹,發現他竟然會特別強調自己的心理性別,著實讓人感到驚艷。對於母語為中文的使用者而言,他/她在口語的使用上都發ㄊㄚ,...
社會安全
蔣皓
12 月 26,2019
【男人想想】男性如何服務懷孕的青少女?一位社工的性別反思
「一個大男生,可以做服務懷孕青少女的工作?」 當我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工作──青少女懷孕服務社工時,許多人都這樣回應。短短一句話,就可以看到一般人對於性別印象的固化。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有性別刻板印象的痕跡。身為一名男性,行為、情緒表現都要符合社會主流期待。記得小時候過年因為玩鞭炮和妹妹吵架,吵輸時我哭得稀里嘩啦,親戚拉著我說,男生不能隨便亂哭!「...
陳佩儀
11 月 28,2019
【男人想想】一位女跨男的自敘:我的「pass」之路
2019年10月25日,同志遊行的前夕,一場夜間的遊行點亮了台北街道──一群跨性別朋友、支持跨性別的朋友們走上街頭。跨性別者渴望被「看見」,不再隱身於LGBT的歸類中,而是將自己顯現出來,讓粉藍旗飄揚的夜晚,越夜越美麗。 台灣第一屆跨性別遊行:你認識他們了嗎?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於今年舉辦第一屆跨性別遊行,期待社會能夠理解跨性別者不平凡的生命;同性戀者、...
社會安全
林郁瑄
8 月 22,2019
【女人想想】噤聲下的禁果 被消音的青少年戀愛學分
那是一個溫暖的午後,我與曉玲約在學校的輔導室晤談。曉玲今年十四歲,和男朋友發生性行為而被學校通報。此時此刻,坐在晤談室裡的她,眼睛寫滿惶恐和緊張,似乎對與男朋友間的戀愛關係演變成如此大的事件感到不知所措。這份壓力排山倒海而來,加上對事件未來發展的恐懼,最終使她忍不住哭了出來。 社群媒體管道發達 兩小無猜案件有增無減 近年來,兩小無猜案件的比例有增無減,在資訊大爆發的時代,...
社會安全
王佳文
7 月 11,2019
【女人想想】生命故事書寫團體 性傷害的療癒之路
國外許多研究報告均指出:性侵害行為對受害者所造成的傷害是嚴重且永久的,而且是一種身心全面性的傷害。從民國80年開始,勵馨基金會便積極關注性侵害受害人。性侵害事件案型(如強制性侵、權勢性交、趁機性交、未成年非強制性侵……等)及對象(成人、兒少、移工……等)差異性大,服務對象往往呈現多元之樣貌與需求,除了在性侵害事件後提供生活重建等各項資源及協助,我們更看重的是如何陪伴身心受創的被害人,...
教育文化
,
社會安全
賴彥丞
五月 08,2019
我們與惡的距離:從國中生跳樓事件談愛滋與同志的汙名
2000年4月20日,屏東國中生葉永鋕在廁所倒臥血泊身亡,他因性別氣質較為陰柔屢遭同儕霸凌,使得這位「玫瑰少年」不敢在下課時間上廁所,只能利用課堂時間如廁,沒想到發生無可挽回的悲劇。那時校園還是實施「兩性教育」的保守教學氛圍。葉永鋕的逝世,推動了台灣性別平等教育的進程,然遺憾的是,在他死後滿十九年又兩天之時,台中的一位劉姓國中生因不堪同學長期在全班面前嘲諷其同性戀身分而跳樓,...
文化研究
王泓亮
2 月 14,2019
【男人想想】「預設的加害者」:男性的誣陷焦慮(下)
焦慮:無助的變體 曾有男同志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被誤會性騷擾他人。誤會他的女性,十分勇敢,感到不舒服後,並未隱忍,立即出聲喝止。周遭乘客的目光,循聲打來,男方如坐針氈,心想「與其讓人用看色狼的方式盯著,不如讓人用看同志的方式盯著」,遂當場出櫃,自證清白。[1]女方或許因為尷尬,之後匆忙下車,並未道歉。 男方將自身經歷分享在網路上。有人稱讚他的勇氣,訝異他敢當眾出櫃;...
教育文化
,
司法人權
張皓
11 月 28,2018
數據會說話──性別平等教育法的核心價值與其貢獻
2018年11月24日,台灣地方公職人員選舉(九合一大選)落幕,而本次大選中由於選舉制度設計為「公投綁大選」,因此有高達10項公投議案,其中又以同志婚姻議題最為熱烈,無論支持或反對方皆提出了議案,並大力動員投票。然而公投結果最終是由反同婚陣營大獲全勝,不僅推出的10、11、12號議案皆通過門檻,平權方所推出的14、15號議案,也以闖關失敗告終;這不僅是保守團體嘗試以多數決暴力否定他者的基本人權,...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