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聯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台灣電影
電影戲劇
Ko Tsì-jîn
五月 14,2016
多桑世代的前世今生
吳念真首度執導的舞台劇《人間條件一》於2001年首演,15年來多次演出,常民生活風情感人無數,本月底將再度巡演。 吳導欣賞拍攝《男人真命苦》系列的日本國民電影導演山田洋次並受其啟發,其1994作品《多桑》就是貨真價實的台灣國民電影,蔡振南飾演的父親角色,為慣走平淡低抑路線的台灣新電影,創造出少見的巨大銀幕形象和耀眼明星光芒。 《多桑》入選金馬影展執委會邀請影人票選的「影史百大華語電影...
電影戲劇
Ko Tsì-jîn
4 月 16,2016
台灣國民電影「天然台」
戰後興盛一時的黑白台語片於1970年代沒落後,台灣電影史經歷了一段失語的過程,電影人物不管家庭背景為何或住在都市鄉村統統講中華民國語(簡稱「國語」或「華語」或「中語」),從1969年的《再見台北》(文夏主演)到1970年的《家在台北》(白景瑞導演),就標示著全面排除台語進入一個中語世界的時代交界,連結到1980年代開始台灣電影陷入低迷,顯現出長期失語綜合症候群。...
電影戲劇
邱懋景
4 月 09,2016
《路邊野餐》:電影詩人畢贛的現實爆破術
我想喜愛電影作為一種藝術的觀眾,勢必不容錯過來自中國貴州的凱里小子畢贛拍攝的第一部劇情長片《路邊野餐》(KAILI BLUES)。若真要說它是劇情長片呢?嚴格說來,好像又不太算。畢竟它的劇情(真實)需要觀眾的參與,方能完整觀影經驗的意義。這對於觀眾而言,自然有些挑戰。嚴格說來,畢贛比較像是用電影寫詩,寫一種甚至是前人所未曾寫過的電影詩篇。 長鏡頭作為一種「現實主義」 具有苗族血統,...
電影戲劇
林唯莉
3 月 27,2016
從《紫色大稻埕》播映「看見台灣」
OTT看見台灣自製劇的危機 今年三月四日,三立電視台推出改編自台灣美術史先驅謝里法的同名小說《紫色大稻埕》,這也是三立從2011年開始推出「台灣好戲」系列的第十部作品。從電視台標榜「以台灣人文土地出發,結合地方文創觀光與家庭溫暖元素為拍攝主軸,以戲劇帶動當地的文化觀光產業」顯見其雄大的企圖心;《紫色大稻埕》獲得文化部補助高達四千八百萬元完成的「旗艦型連續劇」,《紫》...
電影戲劇
陳俊光
3 月 06,2016
從大尾鱸鰻到奧斯卡 談無所不在的歧視
不久前,《大尾鱸鰻2》被認為「歧視達悟族」;上星期,奧斯卡頒獎典禮也被批評為「歧視亞裔」。這都是針對某個橋段的內容,其實還有更嚴重的、更全面的系統性歧視,如Chris Rock 提到的白色奧斯卡、早年馬龍白蘭度抗議的「歧視美洲原住民」、以及發生在台灣的「歧視本土」。(註一) 台灣電影的系統性歧視 在《大尾鱸鰻2》中,性騷擾的、混黑道的、性侵女學生的、性飢渴的、乃至對達悟人出言不遜的,...
電影戲劇
邱懋景
3 月 05,2016
《我們的那時此刻》:跨世代影迷的共同經驗
二〇一六年,楊力州推出最新作品:《我們的那時此刻》,影片製作緣起於紀錄台灣金馬獎五十年來的歷史發展,但楊力州的「感動、認同、改變」風格,使得該片的調性定為從庶民、影迷的觀點出發,或許說,《我們的那時此刻》就是他盼望用紀錄片呈現的庶民台灣電影史。 該片開場從中華民國國歌出發,顯然是另有目的,因為昔日的觀眾進戲院後,需要先唱完國歌,才能欣賞正片,這讓我們得以重溫舊夢(或噩夢⋯⋯)接著,...
書評書介
,
電影戲劇
Ko Tsì-jîn
1 月 30,2016
談野島剛的「新世紀台灣電影」
日本《朝日新聞》社資深記者野島剛2015年底出版的新書《銀幕上的新台灣:新世紀台灣電影中的台灣新形象》,評析2007年以來主要台片,以日本觀點論述近十年來台灣電影復甦的文化與歷史面向,如台日關係、外省族群、本土風情、舊日情懷、記錄片發展、社會問題探討等,精準描繪並具體定位「新世紀台灣電影」。 此書可與2013年出版的《新台灣電影:台語電影文化的演變與創新》參照來看,編著者黃仁前輩,...
書評書介
盧世祥
11 月 24,2015
【書評書介】《多桑的世代》──台灣最偉大的世代(上)
書名:《多桑的世代》 作者:盧世祥 出版社:允晨文化 出版日期:2015年11月1日 X世代、Y世代、Z世代、千禧世代、網路世代⋯⋯。人有人格,不同世代也有各自的特色。同一時期出生的人群,經歷共同社會背景、政經變遷或歷史事件,產生集體生活經驗、意識及歷史記憶,人們慣常以各種詞語凸顯其特色。於是,有如近年各方所常聽聞的,從X、Y到Z⋯⋯各種世代名稱紛紛出籠。...
電影戲劇
邱懋景
9月 26,2015
涉世的抒情力量:談《太陽的孩子》
鄭有傑與勒嘎‧舒米合作的新作《太陽的孩子》,不同於鄭有傑先前作品《一年之初》(2006)、《陽陽》(2009)的風格,反而取徑於短片《潛規則》(2011)結合《野蓮香》(2012)的觀點,將視角進一步移向東台灣花蓮的現況,鄭有傑與勒嘎‧舒米的共同編劇,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讓我們知曉原來影像的抒情性是介入現世的力量。 《太陽的孩子》的劇情主軸改編於勒嘎‧舒米的母親舒米‧...
電影戲劇
廖志峰
8 月 07,2015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子──《醉.生夢死》觀後
看完《醉.生夢死》之後的第一個反應,居然是想起多年前讀過的、幾已遺忘的小說──馬奎斯魔幻寫實的顛峰之作《獨裁者的秋天》。當我在電影的最後幾幕鏡頭中看到重現主角的媽媽倒臥在地上,已死亡多日的場景,以及最終主角在新店溪畔和已死的媽媽手牽手跳起了舞來,充滿回憶插敘的時序,極其濃郁的魔幻寫實氣味,使我不由得回想起馬奎斯這樣描述著獨裁者的死亡:到了星期一的黎明時分,由於那個已逝的偉人和已然腐敗的權勢,...
‹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