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愈通暢 政治愈失靈——謝長廷香港行現場觀察三之三

友善列印版本

不管「國共論壇」或是「維新平台」,這種兩岸三黨政治人物架設的「民間溝通平台」都有一個特色:台方代表是民,但陸方代表絕大多數是披著民間大衣的官。

以這次香港會談為例,謝長廷方面的代表身份清清楚楚,不是民代就是教授,會議手冊上載明什麼身份就是什麼身份。但中方的名單卻大有文章,除了台研所的教授外,事實上不少官員都以各種不同的名義在名單裡。

例如商務部台港澳司司長陳星,手冊上的頭銜是「海峽兩岸經濟交流協會副會長」; 廣東省台辦主任陳國興,名列「廣東省海峽兩岸促進會名譽會長」。

此外,掛名「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的幾乎個個有來頭:

黃文濤,國台辦研究局局長

張黎宏,國台辦研究局副局長

王明鑒,國台辦聯絡局副局長

唐怡,香港中聯辦台灣事務部部長

何建華,香港中聯辦台灣事務部副部長

趙宇,香港中聯辦台灣事務部調研員

名義上的「民間交流」,事實上會變成「民(台)官(中)交流」,它的後果就是掌握政治資源和資訊優勢的中方佔盡優勢話語權。這時台灣代表的身段就極難拿捏,不是淪為「上京陳情」,就是被對岸吃豆腐,淪為向「黨中央三呼萬歲」的臨時演員。每年國共論壇的新聞熱點:「國台辦宣布新一輪惠台措施」,就是最好的例子。

從這個角度出發,或許才能比較全面的理解為什麼會發生「放鞭炮」這樣的風波。

雖然已經陸續有人談過現場的情況,但我還是稍微仔細說一下過程:

事實上在第一天開幕致詞時,謝長廷和李應元就分別都提到了服貿協議的不當,而且發言強度很高。謝長廷舉巷弄之間的美容店為例,李應元還拿著一本以服貿協議為封面的新新聞做為輔助,強調台灣人民對此確實憂慮很深。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謝、李兩人的發言。第一天下午閉門的「分組討論」議程中,經濟組就安排了全程參與兩岸談判的商務部台港澳司司長陳星(她在手冊上的頭銜是「海峽兩岸經濟交流協會副會長」)向分組成員報告。根據第二天「圓桌會談」的總結報告,內容大致包括:

一、兩岸服貿談判人員,在兩年內開了六十場會談。平均不到二十天就開一次會。大陸內部為此做了無數次的協調。

二、談判結果概括起來,大陸對台灣開放比WTO承諾優惠百分之三十;台灣向大陸開放比WTO承諾減少百分之三十。一來一回則是大陸向台灣讓利百分之六十。

三、服貿協議內容,較香港和大陸簽署的CEPA更加開放。大陸方面可以說是利多盡出,「這個禮包,大陸還是希望台灣笑納」。

聽了總結報告,謝長廷才會提到:「如果這個協議對台灣這麼好,那應該是要放鞭炮才對,怎麼是會有這麼大的反彈?所以這其中一定有資訊的誤差,而這就是交流失衡的結果。......可能問題出在交流偏聽偏頗,這樣的結果對談判人員會很挫折。」

這就是筆者在現場所聽到見到的「鞭炮風波」的始末脈絡。不少論者批評謝長廷有意拍中國馬屁,但從兩天整個脈絡來看,筆者認為這個批評並不成立。但我認為謝長廷團隊的問題,恰恰就在用太大的力度,向中共人員批評服貿協議的談判結果。

這就牽涉到前頭提出的「身段」和「拿捏」問題。筆者的基本看法是:服貿協議的談判結果固然令人不滿。但無論如何,這是台灣的內政問題,應該在國內朝野政黨間自己關起門來討論,要遊行示威、霸佔主席台或抗爭打架都行,但總是應該利用國內現有的政治機制解決。

中國當然和服貿協議有密切關係,謝長廷、李應元可以拿它做為兩岸交流失衡的佐證,甚至適度向中方預告民進黨會抗爭到底,這都可以。但如果維新團隊用太大的力度、不適當的身段在中國學者官員面前一再強調台灣一般民眾如何又如何被服貿協議傷害,這恐怕就會形成一項極其不恰當的暗示:發言者期待中國再次主動「讓利」,作廢服貿協議,以幫助台灣市井小民。這才是筆者認為在「鞭炮風波」中的最大問題。

想像一種情況:如果中國方面真的接了謝、李連番做出的球,決定發布聲明:「為了體恤台灣基層小商小販的生計,中方願意就服貿協議部分內容與台灣重開談判。」這時台灣要如何回應?難道要再一次「感恩戴德」,三呼萬歲?

令人慶幸地,至少到目前為止,中國沒有接這個球。國台辦副主任孫亞夫第一天上午中場休息被媒體堵訪,問道服貿協議的問題時,他回答:「這是台灣內部事務,應該循台灣內部機制解決。」比起來,似乎孫亞夫更能替台灣政治人物掌握「不要將內部事務對外表達」的分際。這真是諷刺!

就在寫這篇文章的同時,台北市長郝龍斌會見了國台辦主任張志軍。郝龍斌同樣在張志軍面前強調了服貿協議對基層小商家的傷害。言談的方式和姿態一如謝長廷團隊。當然犯下的錯誤也殊無二致。 引中國力量處理台灣國內矛盾的風氣,起於二零零五年連戰訪問中國。從此開始,中國在國民黨和民進黨被撕開的裂口上予取予求。國民黨八年來享盡統戰利益,同時在「九二共識」這條戰線上結盟,向民進黨發動政治鬥爭。

然而如果要論政治立場的根本:共產黨的「終極統一」,民進黨的「台灣前途決議文」和國民黨的「中華民國體制」。藍綠之間的差異很明顯小於紅藍或紅綠。但差異小的不能調和,反而是差異比較大的藍紅之間反而能結盟。這真是令人感到既難解又哀傷。

自零五年起,國民黨自恃國共平台而繞開民進黨政府;八年後國民黨無意調整這種做法,當然要負最大的責任。但維新平台現在也開始依樣畫葫蘆,引共產黨力量對抗國民黨,把台灣內部的事拿到外部解決。

到現在就連國民黨內有意挑戰馬英九的山頭領袖,也學會了向中國示意要求讓利為自己加持。政黨、政團、派系爭相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把中共愈推愈高,逐漸成為台灣內政的最終仲裁者。

一個正常國家,制訂、執行外交政策向來都是由內而外,也就是內部先形成決策,不管是各方妥協還是貫徹多數意見。然後一致對外,由政府執行,別無分號。但台灣就是不同,國民黨在民進黨執政時通過國共平台,另搞一套自己的「大陸政策」;現在民進黨在國民黨執政時,內部派系也決定自己結合中共,也宣稱搞出了和國民黨不同的一套。這其中的共同點,就是繞開正常的政治體制,這些「平台」的會議可以閉門,資訊可以不公開,討論決議無需受監督。但它們的結論,卻可能大刺刺的指導行政部門。

諷刺的是,不管是國共平台、維新平台或「郝平台」,這些「平台」運作的愈順暢,就愈發證明了台灣內部的政治協商機制失靈。政治人物和張志軍握手的照片一次一次上頭版,他們愈是春風得意,台灣公民愈要戒慎恐懼。因為真正會被謝長廷這串鞭炮炸得屍骨無存的,是台灣的獨立自主地位。

延伸閱讀:【謝長廷香港行】

可以做「政治動物」,不要做「政治蝙蝠」——謝長廷香港行現場觀察三之一

「民主止步」的潛台詞——謝長廷香港行現場觀察三之二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