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巴佬異藝錄】二十、港台文化本土運動與政治本土運動

友善列印版本

和台灣完全相反,香港的民主運動在1989年開始時,雖民眾對香港前途的擔憂是關鍵因素,但香港民運人士把民主運動的正當性完全建立在愛中國之上。當今香港民主派人士,不少人是受到1967年港共在文化大革命影響下發動「反英抗暴」運動的啟蒙,1970年代的中華民族主義保釣運動、中文運動也是參與者。

孔誥烽教授說,在1989年受到天安門震撼之前,這些民主派與當時中共駐港機構香港新華社皆保持一定聯係與溝通。民運元老司徒華還是一直希望加入共產黨成為正式黨員的前共青團團員。

由於認同本土,台灣對六四的關切是站在普世價值的立場上,熱情有限;由於愛中國,香港對六四關懷站在同胞的感同身受上,愈紀念愈一發不可收拾。這差別恐怕正是北京對香港紀念六四雖憤憤不已,卻還能忍受的理由。

不料香港的民主運動在愛國旗幟下走了10年之後竟有群眾突然變調,出其不意地像台灣一樣高舉本土化大旗挑戰愛中國。

這裡用「有群眾」三字而不說「有人」,是因為,本土化猛爆而起,事出必有因,是結構性問題,必不可能是任何「一小撮人的邪念異論」就可以煽動起來的

叫「政治的本土運動」,就是說,雖是政治運動,卻無法和文化運動切割。回顧起來,港台的文化本土化運動都發生得非常早。以台灣來說,台灣文化界在戰後早期就有了文化本土化的自覺,不過,當時台藉文化人士爭的是「在大中國的普遍性中有個台灣特殊性」的位置,這樣的定位,當然是去政治意涵的。戰後早期文化本土運動最澎勃的是在大眾商品文化的領域:台語流行歌,台語電影都在商業機制下飛皇騰達,但是國民政府把文化當成對共匪和台獨的作戰武器以後,對本土電影,流行歌進行鎮壓,並強力導向「愛國」,「中國化」,「反本土」,「反皇民化」的方向發展。有趣的是香港電影,流行歌的本土化時間雖稍晚於台灣,但在大英帝國殖民統治下反而可以自由發展,結果香港終於有一段長時期取代台灣成為華人文化商品製作中心。

香港本土文化比起台灣得天獨厚的是,因被「外人」統治,粵語發展沒受到政府「愛國主義」的干預限制。粵語在相對自由寬鬆的環境中發展,長期,香港大部份學校以粵語及英語為教學語言,粵語書寫在資本主義邏輯下經過長期的發展,粵語行文已經趨於成熟。

香港這樣的在資本主義邏輯下發展出來的本土運動,在庶民層次遠比台灣豐富,堅實,飽滿,當然,也是沒有政治性格的。

在文化本土化運動中非常重要的歷史研究方面,台灣雖在戒嚴時期受到官方長期壓抑,但1980年代由「黨外」政界人士推動,到了解嚴之後,本土歷史研究迅速成為熱潮,相對的香港這風氣則要到97來臨,面臨身份認同意識萌芽後才在學院中開始。

香港本土運動由文化向政治跨越,並產生強烈政治性主體意識,始於2007年保衛皇後碼頭的運動。這一個以年輕人為主的運動,認為中共與香港特區政府,要在消滅香港人的歷史記憶的政策中連英國人留下的普世價值與經濟繁榮也一起洗刷掉,他們奮起抵抗。到了2011年香港特區政府是派發6000元給所有年滿18歲以上的香港公民,包不包括對香港沒做出貢獻的新移民在內的爭議;此後大量中國人士湧到香港,產生所謂「雙非」產子問題;搶購奶粉等商品;暴發戶作風侮辱香港人,內地客愚昧作風一連串的風波衝擊, 其間更遭遇到2012被社會廣泛懷疑是中共地下黨員的梁振英當選特首事件。政治性的本土意識迅速高漲,並成為香港自治派,港獨,城邦論的支持群眾。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