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馨想想】性侵受害兒少難以承受的背叛創傷——我們都能成為關鍵的重要他人

友善列印版本

2021年監察院針對過去十年、17件重大兒少性侵事件進行通案調查,發現最常發生性侵害/性騷擾的場域,集中在校園與安置機構。其中一件是,2011年由人本基金會所揭露南部某特教學校爆發校園集體性侵事件,兩年內在校園內外各個角落,包括教室、廁所、圖書館、校車發生上百起案件,涉案學生多達70多人,除了師對生,也有半數生對生的案件,許多加害人是之前的受害人。事件曝光後,引發臺灣整體社會譁然,然而這起事件卻只是臺灣校園與機構兒少性侵的冰山一角。

更多說不出故事的孩子

近三年,臺灣校園中平均每一天有6件新增的性侵害通報案件,但只有1件通報後成立。當中是孩子不願意說?還是說了後遭到機構的背信?無從得知;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被害人數每一天、每一天都在增加……。

根據教育部學生事務與特殊教育司統計,2013年至2020年間,在臺灣校園裡有14,295件性侵害通報案件,其中國小、國中、高中及特教學校的比例高達92%。但在教育部公布的數據中,1萬4千件的案件在通報後,但經正式程序、調查屬實的案件卻只有4,072件,僅占32%。

長年下來,通報與調查屬實案件數據懸殊,引發社政與司法專家的關注,認為這與校園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多數由學校指派教職員擔任有關。尤其在文化與環境相對封閉與保守的校園裡,以及性平知識缺乏、教育單位本位主義盛行,學校系統不時出現包庇、隱匿不通報,甚至協助加害者毀損證據的現象。

層層背叛讓被性侵的孩子漸漸無聲

校園與機構體制的失靈,不僅讓真相石沉大海,更讓許許多多被性侵的孩子,除了承受性侵事件帶來的傷害,更在事情發生後,無論求救或後續的調查過程,一次又一次被師長、同儕、學校、警方與司法單位層層體制與機構背叛(Institutional Betrayal),無論是指責、漠視,還是沉默,整體社會與體制的集體背叛無疑深深加劇了性侵害所造成的創傷。

「當性侵倖存者向外尋求協助,同時也是對於國家的法治、醫療或是心理健康的體系,付出非常非常大的信任,因為他們也因此面臨不被相信、被責怪和拒絕的風險。」心理學家坎貝爾(Rebecca Campbell)指出,負面甚至帶有破壞性的求助經驗,會讓被害人越來越不願意向他人談論受害事件,更失去如何命名或詮釋自己受害經驗的話語權與角色。

「時而親近、時而傷害」的關係增加矛盾情緒

除了體制的失靈,與加害者時而親近、時而傷害的關係,往往讓受害孩子困在傷害事件,以及自責與羞愧的情緒數年,甚至數十年。「背叛我的人也是我信賴依賴的人,我該怎麼辦?」在服務的經驗中,孩子們時常面對心理強烈的拉扯。國家調查近十年17起重大兒少性侵事件中,其中13件事件的加害者,是與受害學生、兒少有明顯權勢不對等關係的老師、教練或長官,占調查案件中的76%,這些在社會普遍認為,應該在孩子學習或生活場域,對孩子盡照顧、教育與輔導等責任,也就是所謂兒少守護者的角色,反而成為對孩子施暴的加害者。

當照顧者利用自己與兒少間特殊的信任關係,對孩子侵犯,無論是師生關係、教練與選手,或是社工與安置兒少關係,性創傷與背叛創傷(Brteayal Traumas)會同時侵害孩子的身心,其中背叛創傷對受害的孩子更是造成巨大的挑戰。因為對一般人來說,當我們在生活上遇到背叛行為,我們會選擇面對,或離開加害者。但在校園或機構兒少性侵事件中,孩子有維護與老師、教練,或是機構工作者情感連結的必要,因為與加害者的關係影響到學業、比賽資格,甚至是生存條件。

權勢,無形支配現實社會運作的潛規則

令人無從抵抗的便是這種種沒有明文規定,卻支配著現實生活中社會運作的「潛規則」。前大法官許玉秀曾說:「如果眼下的關係破壞了,他的生存基礎就沒有了。除非離開權勢關係?」但她隨即反駁,「不!有權勢的人,他一直站在社會上的頂端看著你!不是脫離權勢關係、離開學校以後就離開了。不。他始終是老師的那個人,那個代表社會支持他的人。」

勵馨基金會一線服務中看見,更多時候對於性侵害被害人來說,權勢關係所造成的心理壓力和生活各面向影響,尤其當加害人是自己的上司、長輩、老師,別說啟動『戰或逃』的求生機制了,最可能因為認為『打也打不過,逃也逃不掉』,而自行陷入心理癱瘓、無從表達反對意見。且為了讓原來的日子能繼續過下去,而忍耐生活在暴力關係中。」勵馨基金會性侵被害人服務社工督導李沂珈進一步說明﹕「留在受害的場域是很難受的。但為什麼這樣選擇?」李沂珈嚴肅的說:「如果在校園,對方是受人崇拜的明星老師,孩子要如何說出這件事情,而且能夠被信任? 會不會被同儕排擠?爸媽會相信孩子還是老師?」她說的每一句都曾在無數被害兒少心中反覆糾結。

「重要他人」是性侵倖存者求救關鍵

揭露事件對被害人來說是一把雙面刃﹕說出真相必須承擔莫大的風險,但卻是讓創傷復元的解方。

當被害人準備好選擇說出創傷經驗,你、我都有機會成為他/她的重要他人,我們可以這樣當一個溫柔的傾聽者:

*維持誠懇且專注的目光。

*揭露的過程,不要轉移談話的主題。

*不要評斷當事人的回應或決定。

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待整件事,並給予同理回應。誠懇的認可對方,例如:「我可以理解你會這樣感覺/會這樣做。」

勵馨基金會長期的服務經驗中發現,當倖存者準備說出創傷經驗或事件,身邊的人和機構是否能給予正向的回應與行動支持是關鍵,才更有機會展開療癒與預防二度傷害。

一起成為「機構勇氣」成為孩子抵抗「機構背叛」的後盾

「我們在這邊拜託,過去受害的這些孩子們,這些懷著傷痛的朋友,請跟我們聯絡,國家想要跟你們站在一起,讓未來不要在發生這樣的事情。」國家人權委員會委員田秋堇語帶不捨地說。

國家人權委員會今年七月宣布啟動臺灣社會第一次國家系統性訪查研究﹕你的聲音,國家用心聽。希望藉由訪談兒少性侵倖存者或重要他人,藉此找出校園與兒少安置機構性侵事件中的結構性漏洞,像是學校機構隱匿不報、毀損證據、調查單位未積極處理等各種現象,也希望藉此與相關機構一起面對結構性或系統性的問題,促進臺灣體制或文化的改變。

在一次次兒少性侵的事件中,我們時常看到無數否認、謊言、欺瞞與推卸責任等各種機構背叛於孩子的情況,我們似乎都忘記了,在每一次背叛之前,都有一個深深地相信──因為我們無法被不信任的人所背叛,就如同每一個孩子原本深信:學校是能讓他們健康成長、學習,及實現未來夢想的基地;安置機構將成為他們不幸人生轉捩點的驛站。

然而種種的機構背叛所造成的錯誤,不僅讓兒少性侵的倖存者遭受更嚴重的傷害,還會侵蝕著社會、社區與機構間互信互助的連結。勵馨基金會想邀請可能成為重要他人的每一個你,溫柔傾聽孩子的聲音,也呼籲校園與機構能有勇氣地回應與接住受傷的孩子,像是訂定清楚明確的措施與因應「機構背叛」的工作程序,並且訓練工作人員有能力與專業:以支持且正向的回應,舉發背叛的被害人與保護揭弊者。從承認傷害與背叛事件開始,我們的國家與社會就有能量,也越有機會能擬定更完善的策略來回應兒少性侵倖存者的求助以及避免機構背叛。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