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從國境之南屏東赴奧地利學音樂,用看漫畫和小說的方式自修中文,長大後在奧地利南方落地生根。結束長年的國際鋼琴演奏生涯後,現為多媒體製作人和德文專欄作家,文字中揉入西方的角度和東方的靈魂。曾入圍奧地利全國外國血統傑出婦女選拔決賽,獲歐盟執委會頒發「歐盟文化融合親善大使」,是首位也是唯一獲得此頭銜的台灣人。
中文著有《教育是,陪你找自己的路》《小國也可以偉大》《從宜蘭海港孩子到英國企業楷模》。
奧地利的總統大選剛結束,跟以往相比,顯得特別安靜,街上幾乎看不到任何海報,電視和網路上一場候選人辯論節目都沒有。這次的選舉這麼低調,應是現任總統范德貝倫(Alexander Van der Bellen)上任五年來頗受好評,連任呼聲極高。社會普遍認為他「躺著不動也能選贏」,范德貝倫呼籲選民踴躍投票,因為當天「最大的競爭對手將會是沙發」。
78歲的范德貝倫曾是綠黨(以環保議題和人道主義為主軸的小黨)的黨主席,也是世界上第一位民選綠黨總統。這次,范德貝倫不負眾望,輕鬆擊敗另外6名對手,以將近57%的高得票率連任成功。
在其他的候選人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35歲的龐克搖滾樂手沃拉茲尼(Dominik Wlazny),他創立了啤酒黨(Bierpartei),反抗和嘲弄現今奧國政壇怪象意味十足。沃拉茲尼特意不印刷任何競選海報,只靠社群網站口耳相傳,竟也拿下了8.3%的佳績!
選一個沒有實權的總統要幹嘛?
奧地利的政治實權是掌握在邦聯總理(Bundeskanzler)手上。常常有奧地利人抱怨「幹嘛選總統,勞民傷財!」實際上,奧地利總統可以與國會相抗衡,並在各個政黨之間斡旋。也是軍隊統帥,總理和內閣官員必須透過總統的任命始能生效,他也有權解散內閣與國會,更可以否決總理提名的內閣人選。
范德貝倫為人樸實,平常也是坐地鐵去上班,不時會有鄉民在地鐵上捕捉與總統搭同一班車,上傳到社群網站。奧地利近年來發生多起震撼全國的政治醜聞,加上如海嘯席捲而來的疫情、社會各派系的分裂、媒體唯恐天下不亂的起鬨,社會氛圍既緊繃又不安。范德貝倫身為國家元首,總以冷靜和溫柔的方式公開發言,安撫大眾的心情。
總統的立場不能偏頗任何政黨,加上沒有政治包袱,比較能夠為所欲言,沒啥顧忌。范德貝倫的公開演說總是受到社會大眾矚目。他最經典的開場白就是「親愛的奧地利女士先生們,和所有住在奧地利的人們,大家好!」,讓外來的移民也覺得自己是奧地利的一分子。
我曾在奧地利國片影展上與范德貝倫有近距離的接觸,被他的學者風範和親和力深深折服。當時他剛選上總統沒多久,大家都用放大鏡觀察他。他演講完全不看稿,長達數十分鐘的演講毫不冷場,鼓勵在奧地利藝文界奮鬥的各方人士。結束時,全場起立熱烈鼓掌。坐在我旁邊的友人激動地說:「我們真的選對人了!」
鼓勵年輕人參與國家脈動
奧地利社會普遍鼓勵年輕人關心政治,因為他們的人生才正要開始,會被政策影響最久的,就是年輕人。
2007年,奧地利國會將選舉投票權年齡下修到16歲,奧地利也因此成為歐盟中第一個讓16歲公民行使全面性投票權的會員國。而被選舉權下修到18歲:只要在選舉投票當天滿18歲,即可參加競選。也就是說,只要你有意從政,16、7歲就可以開始準備競選活動。想成為總統,凡滿35歲便可角逐競選。
奧地利政府在其官網上用了很大的篇幅,敘述公民為何應在16歲開始行使投票權:
行使投票權利,為一個民主國家中政治參與的基本形式。十六歲的年輕人已具備刑事責任,並延伸法律行為能力,並已開始在思考自己的人生規劃,也必須為自己的教育和未來的職業生涯做出決定,部分的年輕人在這個年紀也已就職。因此,國會決定授予十六歲的年輕人參與政治決策過程的權利,為自己的生活環境和未來做出決定。
對於將被選舉權的年齡全面下修到十八歲,政府是如此解釋的:
政治就是要給年輕人一個明確的信號:年輕人值得信賴,他們有能力做出政治決定。這點非常重要,正因為政治決策對生活環境和社會大多會造成長期的影響。
我尤其贊同「年輕人值得信賴」這句話。前提是從小培養參與社會議題的態度,奧地利的家長並不會說「乖乖念書就好,政治好髒髒不要碰」。簡單來說,沒有必要刻意避免政治,也不需過度渲染。
在奧地利可以看到許多年輕有活力的政治人物,不論是鄉鎮長或國會議員。奧地利政治金童庫爾茲(Sebastian Kurz)24歲擔任內政部國務卿、26歲外交部長、30歲當上黨主席、31歲出任奧地利總理,當時是全世界最年輕的總理。可惜的是,庫爾茲近年來捲入不少政治醜聞,2021年引咎辭職下台。
總統大選當天,我拿著證件去附近的小學投票時,看到許多家庭走在社區的人行步道上。非常難見而且很突兀的畫面:爸爸媽媽走在前面,後面跟著16、7歲的孩子。我心想,「怎麼今天這麼剛好,這麼多年輕人竟肯跟爸媽出來散步?」好一會兒我才恍然大悟,他們不是出來散步,而是全家一起去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