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in,多年前曾寫過幾本關於搖滾,以及女人在唱歌的書。現為整天煩惱下一頓要煮什麼的宅婦一枚,偶爾煮字療飢,在鍵盤與檔案間攀爬維生。
不可否認地,在搖滾樂類型百花齊放、風起雲湧的時代,由理查.林恩.卡本特(Richard Lynn Carpenter,1946年10月15日生)以及凱倫.安.卡本特(Karen Anne Carpenter ,1950年3月2日生)這對兄妹所組成的「木匠兄妹」合唱團,清新、簡單、柔軟、流行的抒情曲風,很容易便被認為缺乏文化與社會意識、不痛不癢、左耳進右耳出的消費型音樂;但事實上多年以來,這些眾人耳熟能詳的曲目,不僅乘載了一整個時代的回憶,也記錄下在那音樂「充滿意義」的年代,光是撫慰人心、紓緩情緒,便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情。尤其在這紛擾不斷的年代。
Carpenters - Top Of The World
論者認為,「木匠兄妹」的音樂風格,定義了當代的電台情歌文化;多少平凡而寂寞的靈魂,夜深人靜、恍惚而疲累之際,渴求著一點點別人的認同、渴求著愛情、希望,在這種時刻,「木匠兄妹」那不加矯飾、清新自然的歌聲,簡單明瞭、浪漫優美的動人旋律,正容易引起偌大共鳴;這使得她們在短暫14年、11張專輯的音樂生涯中,不僅成為1970年代擁有最多首進榜單曲的美國樂團,包括30首全美抒情榜TOP20單曲、18首全美熱門單曲榜TOP20單曲,唱片銷量在全球超過1億張,贏得3座葛萊美獎與無數金唱片,入主「葛萊美獎名人殿堂」與「好萊塢星光大道」,絕對有資格稱為音樂史上最受歡迎的抒情團體之一。
The Carpenters - Looking For Love [1966]
卡本特兩兄妹生於美國康乃狄克州紐哈芬,後來隨著父母搬到溫暖的加州洛杉磯附近;理查從小就展露優異的鋼琴天份,凱倫則是到就讀Downy高中時期加入樂團時成為鼓手、熱中於爵士鼓。兩人在1960年代中末期,嘗試開啟音樂生涯,也曾組成爵士三重奏,後來他們結識洛杉磯貝斯手Joe Osborn,在他的引薦下與新成立的Magic Lamp 唱片公司簽約,同時也在這段期間內發掘出凱倫的歌唱天份。
不過,樂團的發展一直不太順利,唯一發行過的兩張單曲 ”Looking for Love”、”I'll Be Yours”也只各發行五百份,便因為公司缺乏經驗倒閉而成絕響。後來雖與RCA唱片公司短暫簽約,卻也無法發行專輯,後來三重奏也因為另一成員去念大學音樂系而解散。
最後,卡本特兄妹決定自己組成雙人樂團,理查擔綱鍵盤、凱倫負責打鼓,兩人均有歌唱演出;不斷寄出試聽帶的她們,最後吸引了A&M唱片公司的注意,終於在1969年獲得一紙合約,而未滿20歲的凱倫還需由父母代理簽約。公司指派Jack Daugherty擔綱製作人,但實際上的製作人是理查.卡本特自己;他們將團明正式定為"Carpenters",沒有冠詞"The",認為這是一種時尚。
十月,他們發行了《Offering》專輯,內容收錄許多理查親自創作、或在《Spectrum》時期合寫的歌曲,包括翻唱披頭四的經典名曲《Ticket to Ride》,凱倫以極為柔美悠揚、緩板的方式呈現這首原本搖滾風十足的歌曲,使她們初嚐成功滋味;這首歌曲在告示牌百大排行榜中登上第54,也使他們的名字為世人所知。幾年後,專輯被重新發行,並以《Ticket to Ride》命名。
The Carpenters - Ticket To Ride
1970年發行的第二張專輯《Close to You》則讓木匠兄妹真正成為大紅大紫的巨星;他們遇見了音樂人Burt Bacharach,他對她們賞識有加,將自己的作品“They Long to Be Close to You”交由她們翻唱,改為”(They Long to Be)Close to You”,在告示牌排行榜蟬聯冠軍達四週之久。另一首曾被多人翻唱的單曲”We've Only Just Begun” 也在排行榜上登上亞軍,排名第二,理查認為這是木匠兄妹最有代表性的歌曲。這都使得《Close to You》成為了木匠兄妹最暢銷的專輯,也為她們贏得包括「最佳新人」獎在內的兩座葛萊美獎。
he Carpenters - [They Long To Be] Close To You
接下來的木匠兄妹,進入了豐收期,創造出不計其數的暢銷單曲,包括1971年的”For All We Know”、”Rainy Days and Mondays”、”Superstar”、1972年的 ”Hurting Each Other”、”It's Going to Take Some Time”、”Goodbye to Love”(收錄在《A Song For You》);曾經被鄉村女歌手Lynn Anderson翻唱的1973年單曲”Top of the World”,則讓木匠兄妹再次登上排行榜冠軍寶座,後來收錄這些單曲的專輯《The Singles: 1969-1973》,也攻佔美國排行榜榜首、以及英國十年內最暢銷的專輯,全球發行超過千萬張。
Carpenters - Superstar
Carpenters - Rainy Days And Mondays
1975年的《Horizon》又是木匠兄妹事業的另一高峰;翻唱1961年Marvelettes的暢銷曲 "Please Mr. Postman"為他們再次帶來告示牌排行榜冠軍的殊榮,不過這也是她們的最後一首冠軍曲了。同專輯的"Only Yesterday"也成為她們倒數第二首晉入排行榜前十名的單曲。1976年的專輯《A Kind of Hush and Passage》則被認為缺乏新意、聽眾對她們已經「過度熟悉」,成為她們唯一一張沒有白金銷量的專輯。成績最好的. "I Need to Be in Love"登上告示牌第四名,成為她們最後一首前十大單曲;"There's a Kind of Hush (All Over the World)"則是登上告示牌第12名。
Carpenters - I Need To Be In Love
發行單曲選輯《The Singles: 1974–1978》之後,功成名就帶來的壓力自然也不容小覷。已使用多年安眠酮(Quaaludes,即臺灣俗稱的白板)的理查,對藥物的耽溺與依賴變本加厲,也因此拒絕很多演出,使得凱倫有時必須獨自上台,並面對樂團已經解散的傳言,她自己的厭食症也逐漸惡化。這段期間,她獨自錄製了一張受當時迪斯可風潮影響的專輯《Hiatus》,找來Billy Joel等音樂人協助,但由於種種不順利,專輯在當時一直無法問世,要等到1996年、也就是凱倫過世13年後,才終於得見天日。
1981年六月,木匠兄妹的最後一張專輯《Made in America》發行,銷量僅有約20萬張,單曲 "Touch Me When We're Dancing"得到排行榜第16名,在凱倫32歲生日當天發行的"Beechwood 4-5789",則成為她們最後一支單曲。
The Carpenters - Beechwood 4-5789
1982年初,凱倫搬到紐約,尋求飲食失調的心理與生理治療,但卻不太有起色;在九月時,她病情惡化,心悸、暈眩,入院吊點滴,8星期內重了14公斤(之前的她只剩35公斤)。十一月,她搬回加州父母家中宣稱自己已經痊癒,最後一次在公眾之前露臉,是1983年一月11日拍攝第25界葛萊美紀念照的時候,接下來在2月4日,凱倫當天原本正要簽下離婚協議書,卻被發現倒臥在父母親家中,已沒有心跳,隨後送至當地的社區醫院,20分鐘後便宣告死亡,享年32歲。驗屍報告顯示凱倫死於神經性厭食症,長期衰弱、體重過低,因此引發心臟衰竭。在凱倫過世之前,飲食造成的健康問題極少受到公開討論,如今卻有許多名人、包括黛安娜王妃卻開始討論自己的飲食問題,媒體也注意到了一開始往往難以察覺的神經性厭食症以及神經性貪食症。
對於失去凱倫.卡本特,社會大眾自然是哀傷不已;她的歌喉雖非極為突出的細緻天籟美聲,卻有一股沉穩、安定的力量,並且顯得單純、不加矯飾、清新脫俗,雖有著淡淡的哀傷,卻始終不流於憂患,而是更貼近人心、更讓人感同身受其中起伏跌宕的種種情愫;充滿親和力之外,更具有強大的溫暖與療癒的力量,因此更顯出屬於她自己的特色;這樣的風格和木匠兄妹的音樂相得益彰,簡單、溫柔、優美、撫慰人心,不需要任何批判、不需要太多情緒,隨時聽到便可以跟著哼唱,暫時把煩憂拋諸腦後。而且,隨著時間的洗禮,那些耳熟能詳的旋律,更成為一個時代不可抹滅的記憶。
在這個流行音樂已經無法鋪天蓋地、成為世代集體回憶的年代,重新審視木匠兄妹這些當年被批判為輕薄無內涵、缺乏震撼力量的音樂,其實我們反而更能發現,所謂簡單的美好,其實並不是那麼唾手可及:經過時間粹煉後,那些簡單的歌曲,反而愈來愈貼近歷經世事、看盡繁華塵俗的心靈,深深烙印成關於青春,最閃亮的回憶。
Carpenters - "Goodbye to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