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狗人,志願是梳理台灣未盡的歷史。專長為戰爭遺跡與地圖研究。
1944年12月31日,這不安的一年的最後一天。來自台北帝國大學與師範學校的兩位學者:金關丈夫、國分直一從北台灣啟程,花了兩天的時間抵達了台東,展開了一趟驚心動魄的考古之旅……[1]。
「1月2日下午抵達台東,投宿於櫻旅館,山田警務課長及憲兵隊馬場生知氏的安排下,於緊張的空襲中進行調查計畫。」
「1月3、4日遭遇空襲,在防空壕中等待機會。」
「1月9日 在空襲、爆炸聲之間走出防空壕,自清晨即進行排出表土的工作,上午11時左右炸彈落在台東飛行場附近,大地強烈震動。下午有小雨……期間對東方海上的火燒島轟炸。」
「1月10日,沒有空襲得以安靜作業……以上就是挖掘經過的概要,在空襲狀態,又不知何時會有美軍登陸的不安環境下,得以勉強證實是住宅地址後,不得不停止挖掘。」[2]
卑南山戰時考
在國分直一的紀錄中,詳盡的記載著在台東挖掘遺址時的背景,並在其中提到大空襲、美軍登陸等關鍵字。事實上,查閱美軍方面空襲資料,在1945年1月4日,確實有列克星頓號上的第20艦載機大隊派出機群出擊,以火箭及炸彈攻擊台東飛行場的紀錄[3]。
卑南遺址位於卑南溪沖積出平緩的河階地形上,其西北面即是卑南山。此山為二戰期間一處重要的軍事要塞。這或許說明了當年他們進行考古活動時,需要接觸警務課長及憲兵隊的原因。
二戰期間的台東平原的軍事防禦,邏輯與花蓮港地區非常相似,幾乎可說是攣生兄弟。除了同屬獨立混成第百二旅團駐守外,也有著其自然地理上的原由:在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的阻隔下,同屬花東縱谷兩端的沖積平原區,而這兩處平原區都有著完善的飛行場,是敵軍登陸時的首要目標;而兩處各有一座主要聚落中的獨立山──花蓮是美崙山、台東是鯉魚山,各自形成了當地守備區的核心要塞。在台東平原另有西川山(美和山)、卑南山(檳榔四格山)、石頭山、猴子山等高地要點。
卑南山,又稱檳榔四格山,本意卑南族語中緩緩而上的斜坡之地(一說為種植檳榔樹之地)。地形上是卑南溪沖積而成的河階地,持續抬升後形成一座小山。此山雖不高,僅有400公尺出頭,卻是一個視野良好的獨立小丘。跟據〈獨立混成第百二旅團台東地區陣地要圖〉所標記,山頂上除有步兵大隊本部、機關槍中隊駐守,配有大量坑道,以及輕機槍、迫擊砲、防空砲等陣地,另有野戰砲兵工事,射向對準台東飛行場。
戰後的檳榔樹格山仍是國軍的控制的地區,據1981年國軍會勘記錄提及:「卑南山為控制花東谷地南端隘口,瞰制台東平原,捍衛志航機場安全之要點。」因而將山麓南端維持禁限建地區。1980年代後卑南車站(之後的台東車站)興建工程挖出考古遺物後,讓學者發起搶救運動,並促使了原地改建成卑南遺址公園[4]。至今在園區內還是可以看到遺留下的國軍機槍堡數座。
國分直一的戰時紀錄
除了考古筆記中的紀錄可以窺伺戰地樣貌外,國分直一的生平史也讓我們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那個不安的年代。
1944年3月,國分直一被徵召到蘇澳的海邊進行軍事訓練,6月則在淡水河口八里庄一帶的沙丘挖掘戰壕,期間仍利用休假時間,對部隊所在地進行調查,例如調查了宜蘭南方澳的沖繩移民村,以及淡水河口的漁民生活、宗教信仰、漁船漁具等,並將這些紀錄以〈海邊民俗雜記 (一):蘇澳郡南方澳〉、〈海邊民俗雜記(二):淡水郡八里庄〉投稿於《民俗臺灣》[5]。1945年1月,他前往台東卑南進行遺址發掘。
1945年3月,國分直一接到警備徵召令,前往駐守宜蘭的雷神部隊。期間進行防空壕修築等工作。同時也因應部隊需要,發揮所長、編撰「兵要地誌」,把蘭陽溪流域上游的渡河位置、原住民村落人口、糧食儲備狀況、宿營地等軍事相關資訊調查清楚,對於叢林間毒蛇出沒處,也詳加記錄。直到8月15日天皇宣布投降,歸還原部隊[6]。
在其回憶錄《遠い空 : 國分直一、人と学問 》中,可以看到國分直一關心弱者的文人性格。他在〈兵隊記〉中留下這樣的記錄:
「戰爭果然是不可行的,對吧!絕對反對戰爭。我也是反對戰爭的。」
揭示著他經歷這一切苦難後,對於戰爭的強烈質疑。
不畏砲火的研究精神
過去的戰史研究,對於口述資料總有著一些持保留態度的心態。然而國分直一的學者背景與土地情懷,卻讓他的考古筆記成為了我們拼湊台灣戰爭史的重要紀錄。
我認為其中最值得敬佩的,即是那份在戰火逼迫下,無論到了哪裡都可以繼續展開研究的毅力。
進一步深入,現今遺留的戰爭遺蹟往往缺乏故事記錄,但這些旁敲側擊的第一手觀察往往散落在不同領域的紀錄之中,有待持續挖掘。透過它們,讓未曾經歷戰爭的人們,了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戰爭樣貌。雖然這不是件容易的事,也或許猶如大海撈針。但我想,就如同前人們「不畏砲火的研究精神」為我們揭示的那樣,值得繼續努力探尋下去。
[1] 國分直一(1908-2005)。出生於日本東京,於台灣打狗、台南等地成長。主要學術領域為考古學、民俗學及民族學等。金關丈夫(1897-1983),出生於日本香川,主要學術領域為解剖學、人類學等,為台灣體質人類學研究先驅者。1941年參與創辦《民俗台灣》月刊。
[2] 引用自卑南遺址公園「卑南遺址發掘四十週年:搶救考古檔案回顧展」展牆。金關丈夫、國分直一紀錄,宋文薰譯。原始資料為國分直一考古筆記〈採集記 台北師範學校本科〉。
[3] 張維斌(2015),《空襲福爾摩沙:二戰盟軍飛機攻擊台灣紀實》。前衛,P.92。
[4] 根據1989年〈台東縣卑南文化公園考古試掘報告〉中提及:「當地除了農路、農寮、墳墓等設施外,亦有軍事碉堡等建物,而碉堡與墳墓深入地下的部分很淺。」
[5] 國分直一等(1945),〈海邊民俗雜記(二):淡水郡八里庄〉,《民俗臺灣》。
[6] 內容引用自劉益昌(2021),《國分直一與臺南:不是灣生的灣生》。蔚藍文化。以及國分直一口述;安溪遊地、平川敬治編(2006),《遠い空 : 國分直一、人と学問 》。海鳥社作品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