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想想】泰國軍事現代化:峰迴路轉的歷程

友善列印版本

從朱拉隆功國王於十九世紀現代化而建軍開始,泰國具有東南亞最長的軍事歷史,加上東南亞第二高的GDP,在實踐上卻差強人意,反映其內外的諸多因素。

在二次大戰結束之前,無論是王權、內閣或是軍政府,皆以在英法殖民強權之間的生存為要務,所以建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當時泰國亦需大量現代化基礎建設的投資,使軍事支出受到制肘,加上對付西方強權實為越級打怪,所以外交的平衡為主要手段,軍事為輔,只有在法國被德國佔領時才在1940年出兵法屬印度支那。

二戰結束後到尼克森主義(Nixon Doctrine)之間,法國與接著美國在中南半島的軍事部署避免大規模外患,泰國於是專注內部安全威脅,例如共黨叛亂,而軍力結構也是以綏靖作戰導向的步兵、輕裝甲的陸軍與近岸巡邏為主的海軍。隨著越戰越南化,泰國開始在1970年代中期採購重型火砲,建立正規戰的能量。越南統一(1975)與之後入侵柬埔寨(1978)更加深泰國的顧慮,使後者建軍倍增。主力戰車、攻擊直昇機、反戰車飛彈、肩射防空飛彈等裝備皆此時首度引進,空軍更在1980年代節衣縮食地擠出一個中隊F-16A/B戰機的預算,讓泰國的軍事力量出現結構性的轉變。由於需要中國制衡越南加上預算因素,中國製的戰車、裝甲車、火砲與飛彈也首次且大量地引進,以補充美援的不足。由於可能的越南入侵主要為陸路,使得海軍在這波投資中僅取得飛彈快艇與護衛艦。然而,多增裝備未必保證勝利。在1988年與寮國的武裝衝突中,具有火力優勢的泰國部隊並未取得上風。

冷戰結束後,泰國的三軍依照各自的條件走上不同的發展路徑。由於冷戰後期的投資多半在於陸空軍,使得海軍最為積極增添裝備,包括航空母艦與相關戰機、陸基攻擊機、巡防艦、兩棲船塢登陸艦與潛艦。但是大躍進加上東亞金融風暴的結果導致航艦所搭載的二手AV-8A垂直起降戰機因為缺料而停飛,最終除役。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二手的陸基A-7攻擊機,所以海軍航空隊的戰力轉了一圈回到原點,僅增加了新的反潛與通用直昇機以及海洋巡邏機。僅剩直昇機可搭載的航艦,因為其艦齡尚低且象徵國家威望必須繼續服役,卻佔用了可觀的資源,無論是人員或預算。

身為東南亞最早潛水艇的使用者,泰國卻因為選擇航艦以及金融風暴而沒有跟上1990年代中期開始,區域國家紛紛加入潛艦俱樂部的潮流,只有在2013年完成潛艦基地的興建,到2017年終於採購一艘中國製的S-26T(相當041型)潛艦以及魚雷與潛射反艦飛彈。有鑑於僅一艘潛艦將有因維修與訓練而有戰力空缺之虞,泰國海軍今年編列預算追加兩艘,卻正逢疫情而被大加抨擊,只能指望未來經濟的復甦了。

陸空軍受惠於冷戰末期的大量成長,得以在後冷戰時期逐步且少量地現代化,例如只採購一營的烏克蘭T-84與中國VT-4主力戰車、一個中隊的瑞典JAS-39C戰機等。少量採購也有外交功能,譬如同時採購美中裝備維持平衡的態勢。不過少量採購也造成後勤的挑戰,例如泰國陸軍在1990年在初期引進六架美國CH-47D運輸直昇機,後來因為待料過久而停飛除役,結果到了2015年清邁森林大火時,反而請新加坡派出同型機執行灑水任務。空軍在1995年用以物易物的方式像義大利採購了六架G-222運輸機,僅十五年左右就全部停飛。

泰國的建軍發展反應其根本的問題:不穩的中央政權加上軍種之間的壁壘。從1932年政變以來,泰國軍方的政治影響力讓文人政府不太過問其軍事戰略等發展依歸,而軍種之間往往有壁壘分別的問題。譬如空軍不太願意在海上執行任務,但是對於海軍採購戰機又相當反對。軍種之內,又時常想以有限的預算滿足宏大的願望,其中又以海軍最為顯著,因為軍艦單位報價遠高於飛機與車輛,所以最新的韓國造巡防艦只有附帶採購五枚Mk-54反潛魚雷與14枚RIM-162防空飛彈。

儘管泰國的建軍上有些外強中乾之感,所幸與鄰國關係大致良好,用兵機會不大。寮柬兩國軍事現代化有限,柬埔寨甚至完全沒有戰機,寮國則僅有十架俄國Yak-130噴射教練機。緬甸在過去三十年大力建軍後,與泰國的差距大幅縮減,唯國內內戰不斷,多半泰緬邊境仍在不同的地方武力控制,使得兩國大幅交戰的可能性亦低。馬來西亞在潛艦等項目一度領先泰國,但是陸空裝備在數目上始終處於弱勢,加上過去五年來軍費削減,產生威脅的程度也不高。因此,只要能對外擺出嚇阻的態勢且能參與國際活動,例如年度多國參加的金眼鏡蛇(Cobra Gold)演習,加上處理國內的叛亂與救災等需要,泰國的軍事實力應該尚有餘裕。只是萬一危機出現,曼谷可能又要再次指望外交多於軍事。

關鍵字: 印太戰略泰國國防東協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