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反抗的共同體:2019香港反送中運動

友善列印版本

本文為《反抗的共同體:2019香港反送中運動》的推薦序,由台大社會系教授何明修所撰寫。


書名:反抗的共同體:2019香港反送中運動

作者:馬嶽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10月21日

參考連結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3176

TAAZE:https://www.taaze.tw/goods/14100054663.html


普林斯頓大學馬克.拜辛格(Mark Beissinger)教授是研究蘇聯解體的權威。他指出,在一九八八年之前,幾乎沒有人預想已經屹立七十年的紅色帝國即將走入歷史,等到一連串的民族主義風潮席捲蘇聯附屬的共和國,到了一九九一年,蘇聯瓦解已經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拜辛格指出在一九八八年~一九九一年期間,「歷史變得更為濃稠了」(thickened history),不尋常的事件逐一發生,打破先前的預期,人們不再恐懼未知,開始想像過去從沒有想過的事情,被長期壓制的渴望突然浮現在公共言論。如此的結果就是從不可能(impossible)到不可避免(inevitable)的劇變,因此讓歷史又往前翻了一頁。

從二〇一九年六月九日的百萬人反送中遊行登場,到二〇二〇年六月三十日中國頒佈港版國安法,香港這一年也是高度濃稠化,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轉折,其中包括送中條例的撤回、區議會版圖的變天、中共的「攬炒」。

首先,當香港政府提出逃犯條例修正案,反對勢力其實沒有太多可以運作的空間。前一年的反一地兩檢運動失敗,也沒有獲得太多民眾關心。許多議員被剝奪資格,民主派又在補選接連失利,建制派乘勢修改議事規則,使得各種阻撓會議進行的策略失效。到了二〇一九年初夏,包括黃之鋒、陳健民、戴耀廷、梁天琦等領袖正在獄中服刑,香港的公民社會群龍無首。然而,沒有料想到一場反送中運動轟轟烈烈登場,香港人民不需要運動領袖,也不怕警方所動員的各種高殺傷力武器,就迫使香港政府在九月四日正式撤回逃犯條例。

其次,在中聯辦積極介入下,香港區議會早已淪為建制派的天下,參選人往往是依靠各種討好選民的「蛇齋餅粽」而當選。被二〇一四年的雨傘運動召喚出政治熱情的許多年輕人,紛紛以「傘兵」名義參選二〇一五年的區議會選舉。儘管如此,建制派只減少了十一席,降為二百九十八席,反對陣營則是成長了二十五席,獲得一百二十五席,五十一位傘兵也只當選了七席。然而到了二〇一九年十一月的區議會選舉,在經歷長達半年的警察暴力後,香港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版圖重整。反對勢力取得三百八十九席,建制派則是大幅萎縮至五十九席。從二〇二〇年開始,香港區議會的十八區有十七區是由民主派掌握絕對優勢。

最後,在反送中運動爆發之前,香港激進人士認為既有的選舉議會路線、公民抗命、和平佔領運動都是無濟於事,不只無法抵禦共產黨的逐步滲透,也無法推動民主化。「焦土論」者認為,一國兩制早就名存實亡,因此主張拒絕參與既有的體制,如果共產黨全面進場接管,再也沒有居中緩衝的泛民黨派,香港人才會全面覺醒。焦土論的激進主張直接成為反送中運動的「攬炒」路線,國際線的運動者積極遊說各國政府進行制裁,並且重新評估香港的特殊待遇,因為他們認為中國將會面臨更嚴重的損失。北京在二〇二〇年中提出國安法,透過人大立法的程序,直接加入基本法附件,規避了香港立法機構的審議,國際普遍認為一國兩制提前終結。由於港版國安法各種空泛的域外法權規定,使得西方國家反應激烈,紛紛提出各種制裁、禁售、終止司法互助協定的措施。換言之,焦土論/攬炒派所設想的情節已經成為正在上演中的國際政治肉搏戰。

***

讓香港局勢從不可能到不可避免的轉變,此一創造歷史的力量來自香港人民,反送中運動展現出無畏的勇氣、靈活的戰術運用、團結一致的信念、廣泛而無私的奉獻,這些都不是承平時期所能見到的。彈丸之地香港長期處於東西方勢力交會的前哨站,她的前途向來是由強權所決定的,其土地上的人民沒有發言權。戰後殖民地之所以復辟,是因為英國想要保留這處遠東貿易商港,中國共產黨想要充分利用香港的經濟管道,而當時逃難來香港的人想要有遠離戰亂的棲身之處。當香港前途成為談判桌上的議題時,英國人只顧著光榮撤退的顏面,妥善保存帝國餘暉,愛面子的中國人則是為了拿回主權,而香港人的意願從來沒有被列入討論議程。主權移交之後,美國人與中國人都想要賺錢,因此雙方的默契就是,前者不積極支持香港人的民主運動,後者也願意忍一忍,默許香港人每年六四在維園高喊「結束一黨專政」的口號。

很顯然,那個香港人自願噤聲或被迫失聲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香港議題也不再只是大國角力戲局中的棋子,而是成為主動影響新冷戰局勢的變數。原先的均衡之所以被打破,長期原因是來自於中國經濟與軍事力量的崛起,而且其領導人開始有意識地挑戰既有的國際互動規則。然而,香港人的覺醒,起身反抗其逐漸內地化的命運,也發揮了扭轉乾坤的作用。

***

源自於逃犯條例爭議的香港人運動,目前已經有許多出版品,包括媒體報導的選集(報導者、端傳媒、南華早報等)、參與者的觀察與反思分享(六月抗爭、六一二中信事件、基督教徒等)、各種影像與圖像創作(漫畫、攝影集、小誌等)。然而,馬嶽教授的《反抗的共同體》是至今最完整與最深入的作品,既有學術研究的扎實,也有通俗著作的流暢。香港人爭取自由的努力仍是現在進行式,港版國安法所引發的後續效應仍在持續發酵,要進行某種蓋棺論定的評斷是不可能,也是不可行的。儘管如此,《反抗的共同體》一書仍提出及時的觀察與條理分明的剖析,的確是難能可貴的著作。

馬嶽教授以研究香港政治發展聞名,過往的研究領域主要是政黨、選舉與民主化。然而,本書所關切的主題相當廣泛,除了分析運動者策略、政府反制之道以外,也對運動的國際與台灣迴響、媒體角色、認同政治、警察暴力等面向有深入分析。在閱讀書稿之後,我個人認為下列幾點是本書的重要發現:

雨傘運動的教訓:二○一四年那場長達七十九天的佔領運動突破了原先香港人所能接受的尺度,沒有成功的教訓以及後續一連串政權發動的秋後算帳,更是加深了香港人抗爭的意志。除了對不同路線的寬容(不割席),抗爭者採取更為自發的態度,他們不再長期佔領某些公共空間,而是採取敵進我退的游擊戰(be water),並且到處遊行與集會(遍地開花)。

急劇的運動升溫與定調:從六月九日百萬人遊行到十六日的二百萬人遊行,這短短八天已經搭建了往後運動抗爭的基調,其中包括基於不同身份類別的動員、和理非與勇武的合作(和勇不分)、五大訴求(最早是梁凌杰義士寫在他黃色的雨衣上)。同樣地,香港政府也鐵了心,採取了強硬的鎮壓策略,包括警方動用催淚彈、以暴動罪起訴被捕人士等。

無大台是運動力量也是其限制:所謂的「無大台」,即是沒有位居核心的領導中心,因此抗爭者得要自行決定其參與的形式。反送中運動出現各種靈活而有創意的抗爭策略,使得儘管枱面上的政治人物與運動領袖經常被捕,或是被警察與黑道攻擊,仍舊無法阻止運動的進展。然而,也由於運動沒有邊界,以致政權很容易採用臥底、滲透方式加入破壞,引發運動者內部的猜忌與不信任。罷工與罷課等大型不合作運動並沒有產生持續性的效果,也是因為缺乏組織與領導的緣故。

和理非與勇武的螺旋:儘管和勇不分是運動者所信奉的基本觀念,但是運動的實際發展卻呈現了兩條路線的交互輪替。舉例而言,六月主要是和平理性的行動,七月開始分區遊行後出現激進抗爭的行動,尤其是七二一包圍中聯辦、八月初的機場抗議。由於發生了群眾攻擊環球時報記者的事件,運動又轉到和平理性的方向,例如八一八的流水式集會、八二三的人鏈行動等。

失敗的止暴制亂:香港政府從一開始就採取警力鎮壓,到了八月初,林鄭月娥指責「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口號是「港獨」,中國政府更宣稱抗爭運動出現了「恐怖主義的苗頭」,但這樣的指控仍無法分化運動的支持者。期間政府也採取其他懷柔策略,例如以紓困名義發錢與減稅、林鄭月娥與社區溝通、擴大監警會成員、調查警民衝突等,但這些措施都無法扭轉民眾對於政府的不信任。

進化中的不合作運動:不合作原先是公民抗命運動的一環,透過人民不再順從既有的經濟與政治秩序,以迫使執政者讓步。反送中運動發起多次的罷工、罷市、塞爆機場、擠兌中資銀行、抵制親政府與親中的商家,後來更演變成暴力破壞黑店(黑道經營)、藍店(支持政府)、紅店(中資)等,都是不合作的延伸。然而這些行動不是無法持續,便是容易引發民意反彈,因此最新的不合作運動是所謂的黃色經濟圈,亦即用日常消費的力量來建構一套新的經濟體制。這樣的理念是否能落實成為自給自主的新形態仍有待觀察,但是從近來建制派與中國官員的批評來看,這樣的訴求顯然已經產生了政治效應。

香港人共同體意識的浮現:從雨傘運動所追求的「命運自主」到《願榮光歸香港》號召共同患難所建立的手足情誼,反送中運動正在加速香港人認同的本土化。甚且這場抗爭演變成為反中運動,多次特意攻擊代表中國主權的象徵物。但儘管如此,民調顯示願意支持香港脫離中國統治的受訪者並沒有增加,仍然低於百分之二十。

《反抗的共同體》主要側重於抗爭者與政權之互動,探討內容相當完整,對於想要全面了解香港反送中運動一年來的劇變,本書無疑會是最值得推薦給讀者的首選。不過,就如同其他當代革命研究著作一樣,任何觀察至多只是期中報告,因為這場自由城市與法西斯帝國的對抗仍在持續上演之中。在突如其來的港版國安法衝突下,香港抗爭者被迫流亡、匿名化、沉寂或是轉入地下。警察或許重新奪回了街頭與商場,但是中國政府卻已經無法挽回香港人民的心。在以往,香港人或多或少相信一城民主是可能的,是可以與大陸的共產極權統治和平共存的。不過,經歷了這一年來的抗爭,這樣一廂情願的期待已經顯然荒謬可笑。未來香港人只有兩種可能的選擇,一是香港的徹底內地化,各種維穩、網路防火牆限制開始加諸在香港人身上,各政府機構的主導權移轉至黨委書記;另一種則是香港的民主化以及共產黨統治的瓦解。是否香港會出現新的一段濃稠的歷史,再度引發從不可能到不可避免的劇變?全世界都在密切關注中。

(作者為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著有《為什麼要佔領街頭?從太陽花、雨傘,到反送中運動》,2019年。)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