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生於橫濱。1970年取得東北大學工學部土木工學科碩士學位後,進入建設省工作,主要負責水壩及河川事務。歷任近畿地方建設局長、河川局長等職位,2002年從國土交通省退休。現任Japan River Front Research Center理事代表及Japan Water Forum事務局長。他以評論家的身分討論社會資本的整備而活躍於論壇,也透過地形、氣象、下部結構(基礎建設)的視角來討論日本和世界的歷史和文明,而受到矚目。著有《解開日本文明之謎》、《土地的文明》、《幸福的文明》、《藏在地形裡的日本史》、《看穿本質的力量:環境、食料、能源》(與養老孟司合著)等書。
不移動的民族
人們在浮現於遠東汪洋的日本列島上,創造出獨特的文明。
日本列島與歐亞大陸相隔著約兩百公里寬的海峽,此處海流相當激烈。歐亞大陸的震盪大移動,從未觸及這座日本列島,也從未有人征服此地。
背脊山脈於日本列島中央蔓延開來,山脈上無數河川紛紛流向日本海與太平洋,在出海口形成小小的濕地。日本列島上的狹小土地因被眾多海峽、山巒阻隔而更顯零碎。
大約三千年前,日本列島上的居民開始在這些相互隔絕的濕地上農耕。
稻米即財富。稻米可以保存與計量,而且能換到所需的物資。然而為了取得稻米,必須辛苦勞動。在積雪融化時引水灌溉、翻軟僵硬的土壤、種入幼苗,管理水源、除掉雜草,防止洪水入侵、割稻收成。到了冬天,為了製作耕作的道具而展開春季的準備工作,所以也同樣繁忙。
日本列島的居民靠著濕地與馬不停蹄的勞動,發展出稻作社會。圖①是廣重描繪的正在耕作的日本人。
因為外界資源無法進入這些相互隔絕的土地,人們只能物盡其用土地上現有的物資。在此沒有不需要的物資,無論東西狀況好壞,人們總認為它是有用且可用的。
不移動的日本列島居民因此養成了不丟棄的性格。
好浪費
從身上穿戴的和服,便可見到日本人對於物品的強烈執著。
美麗的和服為自植物取得的綿與線製成,但在穿了數十年後,人們會把穿舊的和服改製成棉被再利用。幾年後,又把這些棉被改製成座墊繼續使用好幾年,最後再改製成夾腳木屐的鞋帶或抹布。等這塊布完成木屐鞋帶與抹布的功能後,人們才會燒掉它並令其回歸塵土,再次成為滋養棉絮等植物的養分。
同樣一塊布,其姿態卻不時改變;角色與功用也因而有所不同。
對日本人來說,輪迴轉世的宗教思想並非僅限於大腦內的冥想,而是物資在實際生活中的存在模式。
「好浪費」始終是日本人熱愛的詞彙,漢字寫作「勿体が無い」。
「勿体」(物體)意即「物體沒有固定的姿態與模樣」。物體會不斷改變外形與功能。
「勿体が無い」意指物體的姿態會不斷改變,每次改變都必定有其用途。
地形創造出來的性格
「好浪費」已成為日本人的口頭蟬。小時候父母總是斥責孩子:「別浪費。」等到自己為人父母時,也會向孩子耳提面命地說:「別浪費。」
放眼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個把這句話當成口頭蟬的社會。不斷重複著「好浪費」的日本人,建構了不丟棄物資且不斷回收再利用的社會。
若以日本的GDP來計算,將能源供給量設為一.○,那歐盟全體為日本的一.八倍、美國為二.一倍、加拿大為三.一倍、中國為八.三倍、俄羅斯為十六.八倍。因而日本可說是超強的節能社會。
一般認為,日本之所以建構出這樣一個節能社會,要歸因於「日本沒有天然資源」、「日本都將生產線外包給海外」。然而,相較於同樣缺乏天然資源、將生產線外包海外的歐洲,日本投入的能源顯然少多了。
深植日本人身心靈中的「好浪費」精神,創造出所謂近代的節能社會。
日本人之所以建構出這樣的節能社會,並非道德意識優越使然,也不是因為日本人比別國國民還聰明。
日本列島的地形,造就出日本人這樣的性格。
所謂的民族性,其實取決於其土地的氣象與地形。日本人這種「好浪費」的性格也是由此而來。
近代文明總是大量消費物資,然後再不斷丟棄。當然,奔馳於近代的日本人,也一樣重複著大量消費與大量丟棄的進程。然而,只要看到那張飛機墳場的照片就會受到衝擊,就表示日本人還沒失去所謂「好浪費」的精神。
在二十一世紀,絕對只有循環社會才得以維持低碳社會的運作。相信抱持著「好浪費」精神的日本人,將成為建構循環社會的領頭羊。
書名:藏在地形裡的日本史(文明.文化篇):從地理解開日本史的謎團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9734
作者:竹村公太郎
出版社: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