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爾想想】國民黨敗選(下): 韓市長葬送發展新兩岸論述的機會

友善列印版本

前文:【首爾想想】【首爾想想】國民黨敗選(上):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互不否認的問題所在


國民黨一直以來視「九二共識」與「一中各表」為神主牌,但當下碰到兩個問題:第一是這兩個名詞出現與被定義後,台灣人對自身認同與國家地位的看法,這20多年來,已經歷重大變化,相關原則本就應視時勢與民意所向而隨時調整,以符合大眾期待。

就算兩個論述再怎麼不討好,若視九二共識與一中各表為解決兩岸爭端的有效看法,國民黨不管執政或在野,都應好好向民眾解釋清楚,但實際上我們能在台灣看到的是,當被問及這兩個名詞時,無關統獨立場,許多民眾並不清楚其意涵為何,學校也很少去教導與讓學生對此展開思辨與討論。

這樣的情況,自國民黨於2016年敗選後,仍然持續,而蔡總統上任後,雖不接受九二共識,但面對兩岸問題,相當謹慎,並未片面改變任何現狀,一切皆遵照中華民國體制走,反倒是中國對台灣進逼力道加大,對兩岸問題的論述空間縮緊縮窄,國民黨若堅持一中各表,至少應該要求中國保持克制。

面對中國箝制內部並打壓台灣,國民黨從未檢討北京當局,也沒扮演積極主動角色,去促成對岸有所改變;無法一致對外,卻只顧著大力批判民進黨「不務實」、「應對兩岸關係無能」,這就好比有人在街上被公然非禮,結果受指責的不是主謀,而去數落是因被害人「太漂亮」、「穿太少」,是一樣的道理。

自香港反送中抗爭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點燃後,韓市長被記者詢問立場,先是回答「不曉得」,後來才發表聲明稱「絕大多數台灣民眾認為香港一國兩制不適用於台灣」,又將矛頭指向蔡政府道:「對民進黨執政沒信心,但對台灣民主與人民有信心」,依然沒提出有力的兩岸論述。

蔡總統與韓市長都提出「不接受一國兩制」、「維護民主」、「捍衛中華民國」等相似主張,但為何民意最終對韓市長與國民黨不放心?除國民黨批評中共與批評民進黨,完全不符比例原則外,國民黨主張「互不否認」的模糊空間謀求發展,蔡總統強調正視台灣主體存在,並要求「對等」協商,同時要強化國安。

這樣的論述,中方要接受當然很難,甚至是不可能,但至少把持住維護當下與未來,台灣所享有的生活制度,輕鬆明瞭;反觀韓市長,在人氣蓬勃當下,他擁有能博取民眾理解認同國民黨兩岸政策的絕佳機會,卻屢次錯過,就算本人表達立場,也都淪為「耍嘴皮子」,而葬送大好時機。

許多人認為,韓市長的崛起,有一個原因是,他擅於將複雜難懂的政策語言,轉化為少數幾個關鍵字,用煽動卻讓人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現出來,打動一般苦勞市民的心,但韓市長並未善用此長處,去發展或完善兩岸論述,令人印象深刻的發言,只有「王八蛋與爸爸」如此空話而已。

面對香港抗爭和中國威逼,與中共享有對話機制的國民黨,毫無發揮主動角色,這會逐漸加深國民黨是北京當局「同路人」的負面印象,而韓市長與國民黨的不用功及怠慢,最終造成挾行政資源的蔡總統,只要反覆強調「台灣不接受一國兩制」,甚至呼應「抗中保台」口號,就能有效達到安定民心的效果。

而除提名曾赴中國聽訓,甚至赴港參加一國兩制研討會的退役將領吳斯懷列為不分區立委第4名外,排名第2的葉毓蘭,不僅力挺港警,還批評參與抗爭的香港學生是「殺紅了眼、朝死裡打的暴徒」,曾作為國民黨主席與總統候選人的洪秀柱也直稱「香港那些亂七八糟的鬼小孩有沒有來台灣」。

這些立委候選人的言行,和國民黨最初主張「不接受香港一國兩制」、「捍衛中華民國體制與台灣民主」等原則,幾乎背道而馳,甚至可視為往「親共」的一端靠攏,這等同價值錯亂,國民黨也沒積極公開澄清反駁或約束候選人謹言慎行,最後爭議與負面效應透過媒體報導發酵,難以收拾。

韓市長與國民黨沒有提出新意的兩岸論述,甚至也不懂得與中共劃清界線。與其批評蔡總統與民進黨是在操作「亡國感」,韓市長與國民黨更該反省,自己的敵我不分與散漫怠惰,4年來沒讓人看到在處理兩岸問題的計畫上,有所進步,反而是躊躇不前甚至大開倒車,落得敗選,怪不了別人,而是咎由自取。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