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榮大學「東南亞文化與產業學士學位學程」越南語講師
台灣人熟悉的孫中山,大部分來自三個視角:藍的覺得孫中山是偉大的國父,綠的對孫中山定位看法複雜,紅的則認為孫中山是革命先行者。這些都是台灣人熟悉的視角。
但除此之外,孫中山與東南亞關係也很密切,研究孫中山,不妨以越南視角和馬來西亞視角出發。
越南視角的孫中山
其實,越南和孫中山的關係是很密切的,甚至孫中山本身的著作都有提到越南。孫中山的大亞細亞主義最關注的就是東南亞,越南更是重中之重;三民主義甚至被翻譯成越南文。
同時,孫中山著作中,《三民主義》、《建國大綱》、《實業計畫》、〈學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做大官〉、〈支那保全分割合論〉等著作之中皆提到越南,可看出孫中山認為越南在其革命事業之中發揮的重要性,此外,孫中山也曾提及「東洋之倡保全」,孫中山革命事業必須提攜越南在內的東南亞國家。
1924 年 2 月,孫氏演講《三民主義》「民族主義第二講」,提到:
……鎮南關一戰,中國還獲勝仗,後來因被法國恐嚇,中國才和法國講和,情願把安南讓與法國。但是剛在講和之前幾天,中國的軍隊正在鎮南關、諒山大勝,法國幾乎全軍覆沒,……。你們中國戰勝之日,反要割地求和,送安南到法國,定種種苛虐條件,這真是歷史上戰勝求和的先例。中國之所以開這個先例的原因,是由於滿清政府太糊塗。安南和緬甸本來都是中國的領土,自安南割去以後,同時英國佔據緬甸,中國更不敢問了。
先不管孫中山對越南的看法是否正確,但的確讓我們看見越南在孫學中的定位。孫中山在建國大綱之中甚至提到,越南是通往西方、印度洋的重要樞紐地區。
同時,越南對孫學的吸收也有目共睹,胡志明對三民主義的研究除了漢文探勘研究,還將他翻譯成了越南文,且越南研究孫學的能量很強,只要在網路搜尋關鍵字「Chủ nghĩa Tam Dân」(主義三民),可以蒐集到大量的學術和期刊論文,從單純研究三民主義,到研究三民主義對越南獨立運動的影響,皆有相關的論文可以提供參考和閱讀。
越南不僅「孫學」興盛,還出現「越南版孫中山」,且不只一個人;從越南革命同盟會時期的潘佩珠,到改組「越革盟」成為越南國民黨的阮太學,都是所謂的越南版孫中山。三民主義思想其實不只是影響到右派的越南人,也影響了越南國父胡志明,越南建國精神是:獨立、自由、幸福,對應三民主義的民族、民權和民生,民族主義就是獨立,民權就是對自由民主的爭取和天賦人權,最後民生就是實業上改善國民的生計,這是孫學對越南的影響。
越南觀點的孫中山,是越南獨立運動思想的拼圖之一,但同時,越南也影響著孫中山的思想。
馬來西亞角度的孫中山
孫中山曾經說過「華僑乃革命之母」,位於馬來亞吉隆坡的「中國同盟會南洋總支部」,就是當時孫中山在馬來亞的革命基地。
我為什麼會想研究這個,是因為來台灣念書後,認識很多馬來西亞人。而且馬來西亞和越南一樣,都對台灣的公民社會和文化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馬來西亞人怎麼看孫中山?對孫中山有感的,一定是華裔馬來西亞人,我馬來西亞的大學學弟親戚家,牆上就掛著一幅孫中山的畫像,甚至他的親戚長輩對孫中山的認同程度,還高過馬來西亞國父─東姑‧阿布都拉曼。「東姑是外國的國父,孫中山才是我的國父。」
孫中山和馬來西亞的關係,比台灣來得密切,孫中山在革命的路程上,一共去過馬來西亞6次,如果說越南是孫學和大亞細亞主義重要的支點國家,那馬來西亞就是孫學和大亞細亞主義的搖籃國家,因為孫中山在這裡辦過一場又一場的演說和理論發表。汪精衛的妻子陳壁君就是出生在馬來亞的華人,還包含長期推展並保存馬來西亞華教的沈穆羽,他的父親沈鴻柏就是同盟會馬來西亞支部吉隆坡分會的會長,馬公會的創黨黨員和前國民黨黨員李孝式以及擔任過台灣省主席陳誠秘書的林滄佑,這些都是馬來西亞人。
所以,以馬來西亞角度而言,孫中山的意義是一種「錯置的鄉愁」,因為有一定比例的馬來西亞華人參加了孫中山的革命隊伍,換言之,對一個移民到南洋的華人移工而言,這裡本來就不是他的家,這時候有一個要搞革命的孫中山來到南洋,他們對馬來亞認同不高的狀態下,孫中山的革命事業自然有很深的吸引力。
和越南不同,由於馬來西亞華人眾多,同盟會在馬來西亞的運作偏向「吸收黨員、為我所用」,馬來西亞不同於越南,並非一個統一獨立的王國遭到殖民,而是多個蘇丹國聚集在半島之上,因此孫中山並未透過如同扶植越南一般扶植馬來西亞,而是將馬來西亞華人當成同盟會乃至後面國民黨的基礎人力。
然而,身為東南亞華人數量最多的國家,被孫中山視為重要的革命避居地,同時為了拓展能見度和工作進度,新加坡、吉隆坡、檳榔嶼(現今的檳城)成立分會,孫中山極其同盟會對馬來西亞經營之深,至今依舊可以看到成效,台灣是為馬來西亞境外留學的二大國(僅次於澳洲)。
從馬來西亞視角看孫中山,是歷史學和心理學之中一種叫做「錯置的鄉愁」,這種情境和華裔在馬來西亞國內的處境有很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