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想想】當兩位男人在公共空間溫柔地牽著手

友善列印版本

台北,滿載彩虹群像的十月

上個月的最後一個週六──10月26日,是一年一度的台灣同志遊行。適逢今年5月剛通過同性婚姻,當日高達20萬人的LGBT+(Lesbian/女同性戀、Gay/男同性戀、Bisexual/雙性戀、Transgender/跨性別,以及其他眾多性少數)與異性戀盟友們一起走上台北街頭,表達對LGBT+平權與自由、多元共融價值的支持。

並非僅有遊行當天,今年台灣同志遊行與12個性別、同志組織共同合作,舉辦了20多場活動,儼然讓台北的10月變成有豐富系列活動的「同志驕傲月」:西門町出現了彩虹斑馬線、忠孝東路等路段也掛上了彩虹路燈旗、台北市飄著象徵同志社群的六色彩虹,處處有讓一般大眾親身接觸同志議題的講座、展覽與活動。

在如此滿載彩虹群像的空間裡,我經常能看見男同志伴侶在公共空間牽手、親密互動的身影。人來人往的西門町、信義區、台北車站、週末的夜市,或是平日的捷運站、辦公大樓區域的下班時間,我都恰巧遇過正牽著手的男同志伴侶,更不用說在遊行當天了。

但是,這些男性之間溫柔、親密、甜蜜的肢體語言,卻讓我不禁想起,經常在演講場合被聽眾提出的一種「感受」:只要想像或看見兩個男人牽手、擁抱、親吻,他們總覺得「怪怪的、不舒服』。

每當有人如此表達時,我都會邀請他們一起思考:為何我們竟對於兩個男人無害的、溫柔的舉動,感到不舒服?換作是兩個女人相偎相依,我們也會有這種感覺嗎?

為何是「男同志」讓人不自在?

在後續的交流與討論中,許多聽眾都會反映:相較於女同志伴侶,一般人確實更容易對男同志伴侶間的親密舉動感到「不自在」。很有趣的是,相較於異性戀女性,異性戀男性更難接納男同志伴侶在面前表現親暱。

我經常聽到異性戀女性聽眾提起自己的老公、男友或者男性友人,與男同志朋友相處特別彆扭,尤其是當眼前的男同志是一對伴侶、非單獨一人時。

這現象不只出現在成年異性戀男性身上,我也在異性戀青少男學生身上看見類似的反應。許多次,當我在校園演講,播放到有男同志伴侶親密舉動(牽手、親吻)的短片時,台下男學生便驚恐發出「矮油」、「天啊」、「好噁心」、「嘖」等難以接受的聲音。

男人的成長歷程:漸漸「不能」溫柔

學生的反應雖然直接,但比起較年長的異性戀男性聽眾,我也較容易和他們聊聊內心的不舒服感覺。

我發現,男孩的成長過程中,是漸漸「不能」和其他男孩們有著溫柔的肢體互動的。隨著年紀增長,壓抑就更根深柢固。我們依然能瞥見幼稚園小男孩間手牽手、擁抱,在國中男生同儕間幾乎就不復存在;青少男之間的肢體互動,取而代之常見的是嘻笑打鬧、具有一定力道的畫面。

這似乎就是規則:兩位異性戀男性之間,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溫柔互動;男孩、男人不自覺地相互監督著,讓男孩成為一位「男人」。如此的「不能」,壓抑著男人透過溫柔肢體語言來情感交流的可能,一旦有男人溢出遊戲規則,就可能會被猜測、嘲諷、指涉為對同性有興趣的男同志。

另一方面,如此強硬的男性互動規範,也讓男同志從小到大在這套遊戲規則的夾縫中求生存。有時深怕自己的肢體語言過於溫柔而被「識破」、有時則是要讓自己努力表現出那些「該有的」肢體動作。當他們長大、談戀愛之後,也要面對自己與伴侶在公共空間牽手、親吻,兩人都必須承受周遭眼光的心理準備與共識;否則,就如同許多男同志伴侶曾經歷過的經驗,常因兩人能否在街上公開牽手而有所衝突。

男人,只有男同志能溫柔嗎?

從另個角度來看,難道異性戀男人彼此之間,就不能有溫柔的肢體互動嗎?難道就只有喜歡同性別的男同志,能因為自己「掉落出」這套男人養成遊戲規則而得到機會,得以用溫柔的的方式與其他男人互動嗎?

真心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在每個城市與街頭,不是只有在同志驕傲月,男同志伴侶才敢在公眾面前牽手、親吻;更希望無論是何種性傾向的男孩與男人,在日常的每時刻,都能自在地表現出溫柔的肢體互動,讓男性同儕之間能有更多情感連結,鬆動那長期以來對男人形象的框架與規範。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