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新聞工作者,編著有《高雄市黨外風雲》、《近代台灣慘史》檔案等書,現為網路線上媒體經營者。
中國國民黨政權為了在台灣遂行獨裁統治,除政治上的專制恐怖手段之外,還壟斷整個經濟資源的支配權和宰制人民的文化生活。這三個層面的影響以文化生活為最深、最廣、最長遠,造成台灣文化的長期被壓制、扭曲。
極權政權對台灣文化的壓迫,從戰後接收台灣起就開始了,最早是下令全面停止報紙上的日文版,徹底切斷台灣人接受資訊、表達情感的文字工具;繼而強制實施所謂的「國語政策」,採取一連串禁講日語、禁播日語歌和台語歌、禁講台語等等嚴厲的措施。
在這一連串的措施中,以禁播日語歌(包含日本軍國主義歌曲)最早執行,全面禁售日語歌曲曲盤(唱片),市場上的日語曲盤遭到雷厲風行沒收殆盡,在戒嚴恐怖氛圍下,很多台灣人家庭為怕惹事而銷毀收藏的日語曲盤;然而,隨之又禁播台語歌,我將它稱之為對台語歌的『選擇性戒嚴』。此項戒嚴的迫害,就是從1948年的五月六日開始的,遭受迫害的是當時正風行的台灣流行歌曲〈收酒矸〉。
〈收酒矸〉這首歌大約是在1948年四月左右出爐,立刻受到非常熱烈的好評,民間到處都在流行,曲盤也很暢銷,一些廣播電臺都會在節目中選播,因此,使〈收酒矸〉與同年出爐的〈補破網〉雙雙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流行歌。
可是,經過將近一個月之後,中國國民黨政權掌管文化控制的部門就講話了,認為〈收酒矸〉的歌詞內涵不妥,於是,下令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出面處理。
台北市教育局面對全島都在熱烈流行的情況,不知如何下手,最後才選擇了播出〈收酒矸〉頻率最多、收聽率最高的台灣廣播電臺開刀,在1948年五月五日以正式公文下令即日起禁播,隨後,台灣省政府進一步實施全面性的禁播、禁唱。
〈收酒矸〉的作者是張邱東松(豐原人,他因兼挑兩家的姓氏,所以,又姓張又姓邱的複姓)。原始歌詞共分三段,內容是這樣的:
「我是十六歲小孩,自細(小)父母就真散(窮),為了生活不敢懶,每日出去收酒矸。有酒矸,可賣否?破銅舊錫簿仔紙可賣否?」
「每天清早就出門,挨家挨戶去訪問,不敢亂來四處玩,為了三餐去努力。(下與第一節末段同)」
「前天去過太平通,今天該走大龍峒,為著生活的保障,不顧大雨和大風。(下與第一節末段同)」
這是一首典型的寫實歌曲,描述戰後台灣社會情景,反映人民窮苦而為生活奮鬥的實況,然而,中國國民黨政權禁播、禁唱的理由卻是:該歌曲「歌詞卑鄙陋劣,委靡懦弱,有傷風化」。
如此昧於現實的理由,當時引起的反彈不小,台北市教育局背後的政治黑手極權政權文化控制部門再逼黃姓局長出面說明,他說:
「一個十六歲的兒童,正當在學校受基本教育的時候,何堪流落街頭做這毫無意義的行業,況且台灣各方面正待進一步建設,尤以兒童教育更為重視,而收酒矸歌詞中,對於兒童實有很多汙衊。」
真是莫名其妙的說明,很顯然是故意掩飾現實,為中國國民黨政權的貪污、腐化、無能在台灣社會所造成的失衡現象脫罪,當然,最根本的原因是:在遂行極權政權的「文化洗腦」政策。禁播、禁唱遂成為不可改變的事實,而且以〈收酒矸〉開了頭之後,所謂的禁歌逐漸多了起來,並成為後來四十多年的常態政策。
幸好張邱東松創作力旺盛,他在1949年中國國民黨政權自中國敗退台灣的時候,又繼〈收酒矸〉之後,創作了膾炙人口的〈燒肉粽〉,名列戰後台灣四大流行歌曲之一。但是,〈燒肉粽〉和〈補破網〉不久也遭到禁唱。
中國國民黨極權政權對於台語歌曲全面性的掃蕩與戕害,再加上後來強力推行的「愛國歌曲」、「戰鬥歌曲」、「反共歌曲」,強迫各級學校、機關、傳播機構(主要是電台)播放教唱,造成兩個非常深遠的影響:一、部分優秀的作曲家因而陷入消沉期或頹喪匿跡,使台灣的本土音樂文化發展嚴重受挫;二、仍然充滿生命力的本土音樂界開始改編東洋歌曲,本土風迅速消失而被東洋風取代。
後來,眾多充斥市場的東洋風台語歌曲仍然逃不過極權政權的辣手摧殘,當年唱這類歌曲最多的文夏,就有數不清的這類歌曲遭禁唱,連電台都被要求不得播出,理由是:「東洋味過重」、「歌詞不雅」等等。
為了「斬草除根」,極權政權乾脆下令曲盤業必須註冊登記才能開業,曲盤必須送審通過才能發行,這種扼殺的手段嚴酷到對違反者要以出版法或戒嚴法送辦,創作者、業者率多噤若寒蟬,遭受審查過程的極盡折磨,毫無創作自由可言。
中國國民黨政權長期歧視、汙衊、踐踏、扭曲台灣文化的卑劣作法,到了1988年仍然深受影響;那一年,台中縣坪林國小小坪廓分校與日僑學校舉行聯誼活動,坪林分校選唱〈四季紅〉,結果卻出了問題。
頑劣不化的台中縣督學苗霖生,因為一直都是國民黨扭曲的教育政策的執行者,看到台語的〈四季紅〉,即心生不悅,要求取消該曲,他認為應選唱代表本國文化的歌曲。
這個風波也鬧得很大,《台灣人權協會》、《台灣筆會》等六個民間團體提出強烈抗議,指責這是一次政治干預教育、文化的惡劣作法,後來,由這個風波的背後黑手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出面表示並無不妥,讓坪林分校照樣選唱〈四季紅〉,才獲得平息(著名的文史作家莊永明當年曾為文指出,這種政治干預不妥,但也認為國小不應選唱〈四季紅〉)。
極權政權查禁的歌曲多不勝數,被查禁的歌曲曲名可以印成厚厚一本書,果然,在查禁〈收酒矸〉後不久,極權政權就印行了一本《查禁歌曲》手冊。根據內政部1961年匯總歷年該部與省政府查禁在案而出版的《查禁歌曲》手冊,洋洋灑灑列出了183首歌曲,查禁理由都是同樣顢頇、無理。事實上,另外根據臺灣警備總司令部發佈的資料,到1961年為止,則總共查禁了257首歌。以上都只是統計華語歌曲的數量,台語部分另以機密公文列冊執行查禁,概估數量應該不相上下。
這本《查禁歌曲》主要是讓極權政權有權執行查禁的機構(除了警總之外,還包括中國國民黨文工會、新聞局、各地警察局及新聞處或新聞科)作為查核之用,內容所列歌曲嚴禁錄音、灌片、播唱、演奏及發行播放,一直到解除戒嚴文化解禁之前,這本手冊隔幾年就會更新,在更新之前則不定時以公文列表新增查禁歌曲名稱。
當然,查禁歌曲的專制集權惡風是全面性的,不談日語歌曲被決絕性禁止,在台語歌曲之外,華語歌、西洋歌也都難倖免,早年華語歌曲中,只要詞曲作家或演唱者滯留中國(所謂「陷匪」),或甚至成為「附匪」的音樂家有關,都在禁唱、禁播之列,同樣多到數也數不清。
不少很多人耳熟能詳的華語歌,如〈苦酒滿杯〉、〈今天不回家〉〈負心的人〉、〈熱情的沙漠〉....等等,當年都曾遭到禁唱、禁播。〈今天不回家〉要改成〈今天要回家〉才能開禁;又如著名的〈綠島小夜曲〉,因為警備總部認為歌詞指涉台灣是艘「搖呀搖、飄呀飄」的船,是在諷刺蔣介石竊占台灣後情勢不穩,一度遭禁,作詞者、作曲者皆被警總約談,後因沒有「為匪宣傳」嫌疑才被釋放。
有關禁歌歷程的詳情,筆者建議大家可以參考李坤城先生撰述的《台灣戒嚴時期禁歌漫談》,應可了解中國國民黨政權對文化的迫害是沒有族群差別,有時對外省族群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是所有台灣住民必須共同認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