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 Quốc Văn,漢字為「南國文」,曾留學美國與越南,差點就娶越南牽手,是國內極少數懂越南文的越南瘋。
公元1945年9月2日,就在聯軍統帥麥克阿瑟發布第一號命令那天,越南獨立同盟(簡稱越盟)領袖胡志明選擇同日在河內巴亭廣場宣布越南獨立建國,該日也就成了今日越南的國慶日。儘管胡志明當時宣布越南獨立,但直到1950年才開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及蘇聯等國承認越南民主共和國。在越南獨立建國運動當中,除了有大批越南革命志士的犧牲奮鬥之外,竟然也有少數台灣人參與了越南的建國事業,譬如陳纂地及吳連義等人。
依據二七部隊隊長鍾逸人的著作《此心不沉——陳纂地與二戰末期台灣人醫生》,陳纂地和其他醫師及軍伕等數百人搭乘貨輪「神靖丸」前往東南亞參與大東亞戰爭。神靖丸於1945年1月12日在越南頭頓港口避難卻遇到美國戰機的襲擊而沉沒。船上許多人因而罹難,然陳纂地及幾位台灣人卻幸運地逃過一劫。他上岸後曾偶然地遇到越盟成員並協助他們醫好越南名將武元甲的部下的傷勢因而獲得賞識。陳纂地在越南得知台灣於1947年爆發二二八起義後,他也急忙號召滯越的台灣友人回台以對付當時正在屠殺台灣人的中國國民黨軍隊。胡志明深受陳篡地的愛國情操感動因而在陳纂地回國前送他一批簡易武器以對付敵人。
除了陳纂地之外,來自台灣嘉義的「吳連義」更是將他的後半人生奉獻給了越南的獨立建國行列。當時畢業於「臺南州立嘉義農林學校」的嘉義竹崎人吳連義(1923-2006)正任職於台灣拓殖株式會社。他於1944年被派到越南北部負責指導當地農民種植棉花與黃麻,同時並暗中監控運送軍需米的船隻與擔任線民。戰爭結束後,駐越日軍被遣送回日本。吳連義及其他少數台灣同胞因已非日本籍及其他種種原因而失去回台灣的機會,因而一直滯留在越南。當時的吳連義加入越共部隊並協助越南獨立建國的大業。他後來娶了越籍太太Ninh Thị Bé (寧氏細),並躲到鄉下以務農維生。吳連義的住處雖然簡陋,但仍擁有一書架用日文書寫、關於台灣的書籍,譬如《台灣の前途》《台灣の政治》《激動のなかの台灣》《李登輝學校の教え》《台灣がめざす未來》《台灣に革命が起きる日》。從這些藏書可看出吳連義對台灣的思鄉之情。
根據吳連義生前於2005年9月接受越南《安寧報》記者訪問的內容,他於1944年在不知目的地的情形下被派到海外執行任務。直到船已經抵達外海,他才知道自己要去越南,目的地是海防港。當他們的船經過菲律賓外海時,突然被美國的潛水艇襲擊,因此無法直接抵達,要繞新加坡海灣,過馬來西亞半島到泰國,然後再步行到柬埔寨。而那批技師就從柬埔寨走到西貢,然後坐火車到北部。
抵達越南北部後,這批技師被分成很多小隊,執行不一樣的任務。吳連義所屬的小隊負責在「清化省」種棉花、麥子、黃麻、甘薯和其它農作物。日軍於1945年3月發動三九事變後,以昭和通商的名義,進行特務動員,吳連義因此被分派監視著從越南南部出發運輸軍需米的船隻。在此前一年,由於天災、氣候異常,造成稻米無法收成。由於北越原本就糧食不足,再加上農田被迫轉種軍需作物及運送南部稻米北上的鐵路中斷,後來又因蔣介石派遣二十萬大軍來越南搶奪糧食,因而造成北部大飢荒,約二百萬越南人民餓死於此天災人禍。
根據1995年朝日新聞報導,1945年10月在越南聚集預計回國的4029人當中,1400人是台灣人及朝鮮人。由於日本戰敗而無法被依照日本人辦理,這些人都被從回國的名單剔除。有些人嘗試自己回國,有些散落各地,也有很多人行蹤不明。若依朝日新聞在當年由「林廷發」擔任會長的台灣同鄉會會員名冊找的到一些線索,1946年在河內的台灣人,包括吳連義在內,20幾歲的年輕人約300多個。
蔣介石依據麥克阿瑟的第一號命令派遣二十萬大軍進駐越南北部後,由中國國民黨接收日本軍的野戰醫院。比吳連義早二年先到越南的「林廷發」被提名擔任醫院的介紹及翻譯工作。由於曾目睹台籍日本兵被中國軍隊判刑,而林廷發又曾當過日本憲兵隊的翻譯,因此剛開始有些害怕。但是,因為中國國民黨的士官計畫將野戰醫院的藥品非法變賣,但礙於語言障礙及苦無管道。這時,通曉中文、越語及日語且有藥學知識的林廷發成為最佳利用對象。由於林廷發協助中國士官販賣藥品,因而生活不至於困苦。林廷發在當時成立了台灣同鄉會,在河內生活困苦的台灣人經常在他家一樓聚會。
吳連義的情形與林廷發截然不同,他因害怕中國國民黨的追殺而逃亡。在日本戰敗後,吳連義從原本工作的台拓工廠,帯走一些鑽石等值錢的物品,先交給他的越南女朋友保管。沒想到,女朋友將全部東西變賣後,又另結新歡愛上一個中國國民黨的士官。吳連義原本想去警察局控告他的女朋友,沒想到卻碰那個士官。他覺得自己的生命會不保,便從警察局的二樓跳下來逃跑。為逃避蔣軍的追殺,吳連義跑到青化省。他在那裡遇到原籍「寧平省」金山人,但在青化省工作的越南共產黨員「范尹應」(Phạm Doãn Ứng)。兩個人很快就變成知己朋友,並結拜爲兄弟。范尹應給吳連義取一個新的越南名字,叫做「范尹俅」(Phạm Doãn Cầu),並教他越南語、種田和共產主義革命思想。後來吳連義跟著范尹應回到寧平省。吳連義把當時自己唯一剩餘的財產,一輛Perge 402汽車送給寧平省政府,因而獲得當局的信任,而留在寧平省政府工作。吳連義受過軍事訓練,教育程度又高,所以被指派負責擔任民兵遊擊隊的軍事教練。
公元1948年,吳連義被調到寧平省政府的經濟局負責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工作任務。他在經濟局工作三年多之後突然得了瘧疾,臉龐憔悴、皮膚變黃、肚子像孕婦一樣大,於是他就把工作辭掉了。那時義兄范尹應帶他回寧平省金山治病,並替他找一個鄉村女孩當妻子。因爲沒有任何財產和房子,吳連義必須住在第一任妻子家裡。後來他妻子不能忍受一個瘦弱病患的丈夫,便把他趕走。那時的吳連義只好四處流浪。爲了生存,他就當赤腳醫生,用他所具有的西醫知識幫人治病。由於他來歷不明,又是到處流浪的外國人,所以最初被當局管很嚴,禁止他工作。然而,由於他確實醫好不少病患,因此仍獲得不少人的肯定與尊重。
就在越南贏得「滇邊府戰役」前一年的1953年,吳連義與他的現任妻子寧氏細相識。當時吳連義手裡拿著藥包,正走在「儒管縣」的一個稻田裡。當時突然下起大雨,他趕緊跑到稻田裏一間荒廢農舍躲雨。比吳連義小10歲的寧氏細,也躲在農舍裡,因寒冷而顫抖著。寧氏細3歲時母親去世,12歲時父親也相繼病逝。由於父母早逝,家裡貧窮,而寧氏細又長得漂亮,於是她哥哥於她15歲的時候把她嫁給村裡的富豪。因爲沒有愛情,她時常反抗,婆家也因爲這個理由而討厭她,常常打她,並把她當作僕人一般地對待。19歲那年,因爲不能再忍受僕人般的生活,她決定離開婆家,到處幹活。後來,她常在儒管縣幫人家種米。
由於同是天涯淪落人,兩個人都覺得彼此的心靈很接近,因而譜出愛情並決定結婚。婚後吳連義繼續替人看病,寧氏細則在廣樂教堂替人種田幹活。一年後,兩人存了一筆小錢,就到「永姜」一帶蓋一間小屋,並從事務農工作。然而好景不常,當時仍是越南游擊隊與法軍對抗的時代。有一天法軍攻擊村落。他們的房子被燒掉,為了保命,他們往森林裡逃。房子沒了,他們只好又走回家鄉「燕模」生活,並在到「燕慶」工作。最後在「嘉慶縣」「寧一村」的鄉下蓋房子定居直到現在。
公元1954年越南贏得「滇邊府戰役」,法國殖民政權正式退出越南。為了能讓殘留在越盟的支配地區的日本人回國,越日兩國的民間團體互相協調而得以有歸國的機會。在越南寧平省生活的吳連義,接到公所通知他可以回國的機會。越南政府安排了回國前的「政治學習」課程。學習課程持續了半年之久,11月終於到了要歸國的時候。然而要出發的時候,他們才被發現台灣人的身分而被拒絕上船。到了1958年還有一次遣返日僑的作業,吳連義仍然因為台灣籍的身分而被拒絕受理。
吳連義,和其他台籍老兵一樣,都是近代台灣人苦難的一個縮影。
日本統治台灣時期,台灣人被迫加入日本籍。中國國民黨統治台灣時,台灣人又被迫改為中華民國籍。戰後這些台籍日本兵,或殘留在海外,或被中國國民黨欺騙加入國共內戰,或被中國共產黨俘虜後送到東北戰場,或死於二二八人民起義槍聲中。由於他們身分特殊,卻得不到任何紅、藍、綠政府的重視與補償。難怪台籍老兵許昭榮選擇在馬英九上任之日而自焚抗議!
吳連義,一個出身並成長於台灣的台灣人,雖然他最後選擇在越南落地生根,他仍然值得台灣人的懷念!台語諺語講:「食人一口,還人一斗」(Chia̍h lâng chi̍t kháu, hêng lâng chi̍t táu),意即要懂得人家的恩情並應加倍回報。吳連義一方面不忘對台灣的情感,一方面也不辜負撫養他超過半世紀的越南土地並對它做出貢獻。在台越婚姻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他的典範直得許多台越聯婚家庭的參考,更值得那些戰後從中國逃難來台的政治難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