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華人、臺灣女婿,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候選人,專長領域是中國哲學,對文化、宗教、藝術、歷史等有濃厚的興趣,關心臺灣的主體性、馬來西亞的文化與教育的問題,也注意全球化、跨文化、世界文明等議題。
香港反送中運動從6月12日爆發激烈的警民衝突之後,連續兩個多月以來就不曾間斷。武器裝備所帶來的各宗流血事件,包括用布袋彈擊中一名女子的眼睛、在地鐵站的密閉空間射擊催淚瓦斯彈等等,難免引發了人民對警察的仇視與憎惡的情緒,甚至用「黑警」稱之。當許多人民在怒吼「警察不是要保衛市民的嗎?為何會攻擊無辜的人民?」時,香港政府指責示威者是「暴民」,也有一些言論支持警察的武力鎮壓是服從命令、依法取締、維持安寧。
然而,當721發生元朗「白衣人」無差別打人事件後,警察所表現出來的態度,以及警察偽裝成示威者混入群眾所挑起的衝突,又或者「不遺餘力」用警棍毆打示威者時,都很難令人相信這些警察僅僅只是服從命令、依法取締或者維持安寧而已。當然,警察被人「起底」,許多資料包括自己的家人的照片都被放在網路上,也造成了警察擔心自己的家人被騷擾。警察對示威者施予暴力,引發了人民的憤怒;示威者包圍警察總部,激化了警察的情緒,持續的衝突造成了彼此仇視的惡性循環。
不僅是警民的持續衝突,反送中運動的五大訴求一直沒有獲得政府的正面回應,「出動解放軍」的恐嚇更是造成人心惶惶。面對這樣的政治困境,香港人民的心情是複雜的,憤怒、沮喪、悲痛之餘,也可能對政治感到絕望。其實早在2014年的「雨傘運動」之後,已經有人民表示對政治絕望,2018年發生了馬凱事件,更有人提出了「香港已死」的說法。如今反送中運動所帶來的絕望,直接表現在對香港「法治」的不信任。整個制度的動搖,將會根深柢固地影響香港的未來。
今年5月出版了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黃國鉅副教授的著作:《酒神的抗爭──絕望香港的哲學出路》(以下簡稱《酒》書),這本書雖然出版在反送中運動之前,但裡面提出的「絕望政治」,仍能夠幫助思考如今香港的政治困局。《酒》書區分了「政治絕望」與「絕望政治」的不同,前者是指對希望的徹底失落、對政治冷感,屬於負面的;而後者則是指對「絕望」的一種凝視,並且從中思索出實踐的意義,特別是了解到希望與絕望其實是一體兩面的。
所謂凝視「絕望」,也就是直視自己內心的黑暗、空洞與虛無,面對自己真實的感受,探問自己為何不公義的事情會發生,自己的恐懼、憂慮到底是什麼。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重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生命在當前的政治具有甚麼意義。黃副教授的思考,其實是來自德國哲學家尼采( Nietzsche)的兩句名言:「誰人與怪物搏鬥,小心自己也變成怪物。」、「誰人直視深淵,深淵也直視你!」只有了解自己的黑暗,在與怪物搏鬥的時候才不會變成怪物。否則,稍一不慎,就會被怪物同化。
依據《酒》書,一個民主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互信是非常重要的,但一旦處於對立的膠著狀態,不同組織、團體為了抵抗而抵抗,彼此分裂,久而久之就會失去互信,剩下鬥爭、暴力、欺騙。我們也可以設想一下,在反送中運動的一連串警民衝突的過程,人民逐漸對警察失去信心,即使有一天香港恢復穩定的秩序,人民對警察乃至於整個執法體制,恐怕都不容易恢復往昔的信任。同樣的,警察害怕人民的報復,將來如何把人民當作一個真正值得被保護的對象來看?香港這次的運動所付出的代價是非常大的,任何人都應該要盡可能避免再深化警民之間的衝突。
此外,一旦人民對政治感到絕望,很容易就會變成犬儒主義。所謂的犬儒主義,就是對一切行為動機抱持懷疑的眼光,不相信世界上有真正的公義,認為世間的價值,如友愛、公義、真誠等等,都是為了達到個人利益的手段。《酒》書指出,犬儒主義很容易助長極權主義,因為犬儒主義無法抵抗更大的勢力,面對更為強勢的力量,只能服從。有一種犬儒的行為,為了掩蓋自己的懦弱而不斷怪責受害者,如指責示威者吃飽飯沒事做、破壞社會秩序活該被抓、受到別人的煽動、收錢做事等等。
在這個意義下,我們要避免「政治絕望」,而是要勇於去思考「絕望政治」。「絕望政治」帶出的,是尼采所說的「力量的悲觀主義」。這樣的悲觀主義,並非來自人的懦弱,反而是具有一種強大的力量。一個社會文化,因為有堅實的文學、哲學、藝術、歷史的基礎,因此容易對不公義的世界感到悲苦,而這樣的「絕望」正好反映了人心內在是強大的。也因為如此,獨立思考的意志就顯得非常重要。對尼采而言,獨立思考的意志是孤獨的,要孤立的堅持,就需要堅強的意志。
更重要的是,這份堅強的意志,不是把自己封閉起來,完全不聆聽不同立場的聲音。依據《酒》書,尼采晚期的「權力意志」,是一種認知世界的方式,若我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世界,需要的意志較小;但若我堅持自己的角度,但也同時嘗試理解其他人不同的角度,需要的意志更大;如果要整合我的角度與他人的角度,需要的意志最大。由此來看,不僅僅是警民的衝突、黃藍絲帶的壁壘分明,即使是示威者,也可以區分為「勇武派」和「和理非」(和平理性非暴力),對於不同想法、觀點、立場的整合思考,將會是重要的。在此之前,有必要好好傾聽、理解他者的觀點,不宜過於用嘲諷、揶揄的方式「回擊」對方,否則只會進一步激化衝突,對於相互理解並沒有太大的助益。
衝突的發生,總會引發憤怒的情緒,若麻木沒有感覺,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尼采注重古希臘的悲劇,是因為悲劇所牽引起觀眾的情緒,能夠帶來創造的價值,這同時啟發了我們要正視情緒的存在意義,而不是一味用理性壓抑情緒。正視情緒,甚至轉化為一種藝術形式,有兩層的意義,第一層意義是不要讓情緒淪為仇視、憎恨,而是要了解到憤怒是來自對不公義社會的義憤填膺,讓這種義憤成為理性思考的動力;第二層意義是,把個人的情緒連結到世界、宇宙。在浩瀚的宇宙裡,人類是如此的渺小,面對世界的歷史長河,我們的生命只是曇花一現。當我們有這份體會的時候,就會用謙卑的心胸去感受宇宙萬物的變化,而我們的努力,其實也在參與、創造這個變化過程。這時候,我們的情感將轉化為一種悲天憫人,一方面感懷萬物,一方面覺得被宇宙包容,這也就是尼采的「酒神狀態」。
當我們把生命寄託在宇宙時,我們就會深刻了解到,生命的任何努力、實踐都不會白費;悲痛憤怒的情緒,恰好反映了內在良知的存在與理性思考的動力;面對衝突,讓我們有直視深淵、傾聽他者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