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生於台南市,將人生定義為一場不斷追尋的過程,透過此過程睜開眼認識世界。在二零零八年的野草莓學運中,開始關心社會議題。
大學時代開啟對寫作的熱愛,畢業後在故鄉擔任物理治療師的工作,透過近距離接觸患者來描繪生命的體悟。
108課綱開跑,新課綱強調「素養導向」的教育,瞬間引起家長的恐慌,深怕漏了一拍,又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了!在學校、家長與學生,三方的焦慮狀態下,到底素養教育要如何建立起來呢?傳統的花大錢「補習教育」,足以應付緊接而來的素養挑戰嗎?
「素養導向」的教育,顧名思義就是基本的養成教育,培養孩子在真實情境可以運用的能力。簡言之,素養的範疇,涵蓋在我們每日的生活中,諸如:走在大街上,該有的禮貌與儀態;在城市中,不應大聲喧嘩、隨地便溺; 學會欣賞美的事物,並用心維護;養成看公告、閱讀及談吐合宜等等⋯⋯哇!這麼多的素養內容,真的要用「補」的嗎?
事實上,教育部所提出的「素養教育」,很大的成分,是「家庭教育」養成的再延伸。其中,關於「公民素養」、「美學欣賞」、「接軌國際」,這三個價值上,的確是台灣過往的教育,非常缺乏的。推廣「素養教育」的必要,有個極具說服力的指標,那就是台灣在2018年全球無知指數榮獲第三,僅次於中國、印度,可見,素養教育,真的不能等!
那麼,到底要怎麼搶救連「大人」都淪陷的素養教育呢?我想,我們不能迴避的,就是台灣的「家庭教育」面臨的崩裂危機,例如衛福部正在努力推動的「親子共讀」這塊,在台灣因長工時下變得稀有且不受重視,當家長深陷低薪過勞的牢籠,只能將孩子丟給「補習班」,並企盼快速看到好成績;這樣的惡性循環,逐漸成為速食化社會裡的常態。
素養,必須要經過長時間的培養與經營,才叫做素養。一個國家人民整體的水準及思維,有賴大環境和民心氛圍的轉變來「啟蒙」,以法國的哲學教育為例,法國自幼稚園、小學開始,就開始引導孩子們培養思考、判斷、思辯的能力,他們拋棄了我們習慣的是非題、選擇題、默寫題等具有「標準答案」的考試方式,改以問答題、申論題的「自由發揮」模式,希望啟發學生對於真理的探求。
因此,背誦不再是考高分的真正法寶,依著書上照抄,可能分數是最低。學子們必須透過大量閱讀、反覆思考、來回比較,才能寫出屬於自己獨立判斷下,真實的想法。決定素養教育的鑰匙,正是開啟人們,真心去了解世界、感受生活的「慾望」,那股「求知慾」,正是提升人類文明層次的基石!
依照這個標準,現今的台灣社會,縱使是我們大人,可能仍相距甚遠。拿台北市柯市長來說,台大醫學系畢業的他,可謂傳統教育中的精英及佼佼者,然而,只要觀其參訪以色列時,讓人噴飯的言行,像是在屠殺紀念碑前,脫口說出「猶太人利用大屠殺宣傳」,或者他在等返航飛機時,盤坐在機場大廳,並偷用公用插座充電的經典錯誤示範,就能夠明白,台灣的「素養教育」,實在離先進國家,還有頗大的距離⋯⋯
素養教育,是「公民素養」、「美學欣賞」、「接軌國際」,三者的融合!並非只會考試、背多分,就能夠辦到的。在我們羨慕國外的文化基底之厚實、哲學思辯之透徹的同時,要提升國民素養,必須從整體的閱讀、媒體識讀到建立典範開始。不妨就先從「親子共讀」著手吧!由生活之中,尋找「求知慾」,並兼顧學校、家長與學生三方的共同配合,才足以刺激人們思考的主動性,進而達到文化的提升。我想,素養教育應該要是一輩子的事情,更該是讓台灣躍升與進步下的全民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