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與商業外文教育工作者、業餘跨文化研究愛好者,曾居住拉丁美洲多年。
個人外語教育與文化討論臉書專頁:
西班牙語教室 La Clase de Español。
*本文提及「復仇者聯盟四——終局之戰」劇情,請斟酌閱讀。
「人就是會說故事的動物。Man is the Story-telling Animal.」——英國小說家Graham Swift《水之鄉Waterland》
「一連串手寫的符號居然包含了不朽的意象、錯綜複雜的思想,以及一群活生生的人在裏頭說唱逗笑的新世界,面對這種奇蹟我們居然荒謬地習以為常。」——俄裔美國小說家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幽冥火Pale FIre》,引用自Jonathan Gottschall,《大腦會說故事The Story Telling Animal》(李宗義、許淑雅翻譯)
「結果鋼鐵人死掉了好可惜。」
「欸欸欸,我還沒看欸!不要爆雷啦!」
幾天前偶然在信義區街上,聽到一對路過的上班族男女這樣的對話。我想,這幾個月以來,你可能會在路上臉書上餐廳裡電視新聞中聽到像是以上的對話,或是誰在與夜王的大戰中掛掉了,或是賈靜雯的演出有多催淚。你也許知道她們在談甚麼,會心一笑;又或者你不知道他們在說甚麼,但是猜得出他們應該是在聊戲劇或是電影的內容。而事實上,這陣子在媒體鋪天蓋地的報導下,你很難不知道他們在談的就是這陣子上映的三部國內外的戲劇電影:《我們與惡的距離》、《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與《復仇者聯盟四——終局之戰》。
或許有人會對此不以為然,認為這些對虛擬戲劇的狂熱脫離現實,「對拚經濟無益」,或是認為這樣的熱情無視於世上還有更多值得討論的議題,像是氣候變遷、像是貧富差距、像是誰要出來選總統。
但世界的經濟正在發生劇烈的變化:《復仇者聯盟四——終局之戰》全球上映不到一週就達到了十二億美金的票房,兩個週末全球票房就逼近22億美元,正式超越「鐵達尼號」(Titanic)成為影史全球票房亞軍,讓許多人搶購的實體產品如iPhone或PS4瞠乎其後;而據HBO的統計,光在美國就有1780萬觀眾透過HBO頻道或網路直播觀看了《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第八季第三集〈長夜〉(The Long Night)的首播,若加上在全世界150國同時收看的觀眾,全球同時觀看的觀眾至少應該超過一億人;而在台灣,《我們與惡的距離》結局最後兩集收視率衝破3.40與2.91,分居各台戲劇的1、2名,觸達人數高達130萬。
這些數字,在在都說明了這些戲劇故事的經濟潛力。而也許更難能可貴的是,相較於其他兩部作品的完全虛擬敘事,「我們」一劇所討論的是嚴肅的廢死、修復式司法、媒體道德、加害者與受害者家屬們在遭遇劇變後所遭受的社會身心壓力等議題。
現在影劇等所謂「內容產業」,以及其所衍生出的「智財(又稱IP)商機」已經成為一年上看數百億美元的巨大產業;從小說、電影、影集、電玩、動漫到角色授權及即時通訊軟體貼圖,這個產業無所不包。而過去台灣歌手與偶像劇曾經席捲東亞,外交部也曾將《犀利人妻》等劇集配上西班牙文,在拉美邦交國播映;現在我們也正憑藉著自己的軟實力與獨特的文化及自由創作環境,結合HBO與Netflix這樣的國際管道,將自己的文化產品銷售推廣到全世界。
而除了經濟的可能性與現在流行的「故事行銷」外,故事的力量其實遠不止於此;我們的文明正是建構在各式各樣的虛擬故事上:從神話到宗教,從哲學理論到政治經濟理論,都是我們所創造出來,企圖解釋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的假設與推論:換句話說,這個我們所身處與建構出來的現實世界,也就是我們所想像出來的虛擬世界。
其實,我們一直都熱愛虛擬故事。牧師傳教時常會引用耶穌基督的言語與作為,那是故事;當我們引用成語時,那是故事。當我們討論著各種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的理論,那些也是故事;我們在辦公室的茶水間裡聊名人與同事的八卦,那還是故事。相較於長篇大論的理論,透過故事,我們更容易了解這個社會的運作道理。我們的大腦本身就被制約成在現實中尋找意義,以趨吉避凶:當我們看見幾個連續畫面時,大腦會自動認為這幾個畫面有互相關聯的意義,然後自己把它們編成一個故事。
那麼,是否對虛擬世界的熱愛會導致我們脫離現實,就像我們想像中的宅宅們一樣呢?與大家想像相反的是,美國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喜歡閱讀小說的人社交技能更勝於不看小說的人,因為虛擬故事可以訓練我們的想像,讓我們更能夠想像各色人等的不同視角,以及許多可能與不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情境,與其應對之道。小說與戲劇,其實就是我們社交腦的訓練所
許多當代最聰明的科學家、創業家與領導者,都是虛擬世界的愛好者:歐巴馬、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與維京集團老闆布蘭森爵士都是有名的trekkie,也就是星際爭霸戰Star Trek影集的粉絲;歐巴馬也是《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的有名支持者,甚至還曾經運用特權,在公開播映前先看過其中幾集。星際大戰與英國著名的科幻影集 Dr. Who 更是引發了許多科學家小時候對於科學的興趣。
而在歷史上,許多虛擬故事也影響了歷史的走向:聖經與其他宗教經典創造了宗教與不同的世界觀;《湯姆叔叔的小屋》影響了英美兩國的民意,讓更多人轉而支持廢除奴隸制,連帶也使得英國選擇不支持原先與其紡織工業關係密切的美國南方邦聯;就連《大白鯊》這部電影都曾造成美國海灘度假勝地大蕭條。若以國內最近的例子來說,當年《海角七號》使得墾丁旅遊大為興盛,片中主角的家成為新觀光景點;《賽德克巴萊》更引起了學習賽德克語的熱潮。而《我們與惡的距離》也促成了對廢死的迴響、以及對加害者與受害者家屬,以及精神病患者的同理相關的討論;這是千百篇理論文章也做不到的事。也因此,我們是否應該更加鼓勵孩子與成人們勇於幻想,喚醒台灣本身故事從振興經濟到推動社會議題的強大力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