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目前擔任大學校務會議學生代表,曾任台中市政府青年事務審議會青年代表、家教並參與反黑箱課綱運動,對時事及民主人權等相關議題多所關注。
這次的學測放榜報導很不一樣,大批滿級分學生的「造神」洗版新聞少了許多。
會有這樣的結果,起因為高雄女中與高雄中學的學生發起「終結放榜新聞:拒絕『成功』模板,停止製造神話」連署活動,質疑放榜新聞內容的意義與問題,對學校和媒體喊話,也要求學校拒絕提供名單與個資給媒體受訪。短短幾天便吸引許多民眾支持,有越來越多高中校長簽名連署,連總統蔡英文、教育部長潘文忠都出面肯定力挺。
筆者過去就讀所謂的明星高中,對這樣的議題可說特別有感。每次學測、指考放榜,學校就會馬上找到那些成績非常優異的同學,排排站跟校長在一起合照受訪,然後成為校內公佈欄乃至校方對外宣傳招生(或者講白一點就是炫耀)的一大利器。然真有人在乎這些學生是否真的願意被這樣暴露在媒體鎂光燈下嗎?我曾經問過校內一位滿級分考生被媒體採訪時的心情,他說其實自己根本不想這麼「被自願」遭麥克風堵著,只想低調面對。
近來放榜新聞引發的爭端不少,前年一名建中生周展帆冒充考上台大醫科但不想上媒體的同學趙文傑受訪,事後引發喧然大波,建中校方、周同學為此致歉,然輿論也開始反思放榜新聞背後的造神歪風與分數迷思。去年建中校長徐建國表示,從此大學申請入學第一階段放榜校方不再配合媒體針對「台大五冠王」等話題邀請學生受訪,因為這麼做給學生的壓力太大,也不值得鼓勵。在建中念書原本就承受極大升學壓力,又因為通過數個頂大科系的申請被刊登在媒體上,徐校長說:「假設後來沒有錄取,在同學間是不是很難為情呢?」
說實在的,媒體在每次放榜時就要千篇一律地去製造一大堆樣板明星故事,這樣的行徑跟每次寫大考作文都要八股地「消費」自己爺爺奶奶的考生有什麼兩樣?換個角度想,難道只有考滿級分的「勝利組」該受訪嗎?如果一個同學很努力,雖然成績不高但達成了自己的理想校系,這難道不算是一種值得嘉許的成功?是否比那些智商本就優於常人的天才更值得讓大家知道他的故事?
榜單的本質更是反應了城鄉差距的不公平現實,大都會的明星學校壟斷一切,更藉由媒體的渲染而被更加放大,然而,沒資源的偏鄉學校卻得承受外界質疑辦學績效差和教學不力的污名。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就是在去年學測成績揭曉時,有媒體用「高雄這間高中沒人達40級分」這樣針對性的下標來形容六龜高中,許多網路酸民的偏見及中傷隨後便源源不絕地湧入,他們責怪偏鄉小孩不會也不愛讀書,然而這樣傷人的冷嘲熱諷不但沒顧慮到偏鄉教育資源分配不足的問題,也充分顯現「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封建思維至今仍揮之不去。
順道談起追求榜單引發的爭議,師大附中四年前曾因該年學測無人滿級分,該校師長指出「本次大考成績不理想是學校的危機,本屆高二生肩負不能輸的壓力」,更企圖立規嚴管社團活動挨批「戒嚴」;兩年前新竹高中校長發信給高三生,暗示學生應該要「貢獻」升學率來營造「紅盤」,亦引來「辦學只重視升學率」的非議。校方高層對榜單如此執著,是否早已脫離教育的本質?
榜單神話是該終結了,尤其是把考生的故事斷章取義做出荒謬結論,更是無形中助長升學主義的惡性蔓延。教育應回歸適性揚才的本質,並非一味地追求單純的分數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