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醫師
感恩為這片土地付出的每一個人!他是台灣第一代的精神科醫師,也是台灣精神醫療的開拓者;葉英堃醫師是台北市立療養院的創院院長,經過20年的努力將一間原本位於五分埔公墓旁的療養院,成功轉變為台灣及亞洲最重要的精神醫學重鎮......
精神醫學在過往的台灣,是很冷門的領域;台灣早期甚至「神經」與「精神」兩科沒有分科,對於精神醫學一知半解,幾乎是最落後的醫學領域之一。
葉英堃醫師就生在這樣的年代。出生於日本時代台南望族的葉英堃,對於人文有著滿滿的興趣。因此就讀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時,選擇進入文科部門,以法學、心理學及社會學等社會科學為專研領域。
畢業後被徵召入伍,台灣那時的衛生條件不比現在,葉英堃在軍中染上疥瘡和惡性瘧,惡性瘧原蟲引發的瘧疾是所有瘧疾中死亡率最高的一種,葉英堃重病進入譫妄狀態。年輕力壯的葉英堃戰勝了惡性瘧原蟲;遺憾的是,就在同一年,葉英堃的母親也因染上惡性瘧疾病逝。
結束軍旅生涯,葉英堃考入台大醫學院。「畢業後要選哪一科?」很多人問他。因為求學時他感受到精神科是結合社會科學的醫學,跟他的興趣不謀而合,他「義無反顧」地決定進入台大精神科,決定用一輩子的時間投入精神醫學的領域。
「台灣的精神醫學在現代醫學裡是最落後的領域,應該有更多的人來參與其研究、教學、醫療,才能趕上世界水準。」葉英堃這麼認為。
精神科,在那時的台灣還是非常落後的領域,最先進的治療是1938年義大利醫師發明的電痙攣治療(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精神科甚至還沒和神經科分科,被認為是一門極其冷門的醫學。還好葉英堃的決定,受到師長林宗義和岳父劉明等人的鼓勵與肯定,讓他更堅定地走入精神醫學的領域。
葉英堃完成住院醫師訓練,多次歐美各地留學考察,難能可貴的是,他學成之後將最新的精神醫學知識與技術,如社區精神復健的觀念帶回台灣。
在精神醫學被汙名化的年代,原名為「臺北市立精神病養護所」的「臺北市立療養院」位在五分埔三張犁靶場後面的山坡上,鄰接寧波同鄉會的公墓,交通極為不便。從設立的位置,就可知精神科病人早年被放逐在城市的邊陲,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需要更多、更多的努力。
葉英堃是北市療的創院院長,他在這偏僻的山坡地上,逐步打造他心目中的理想病院。療養院當時的房舍簡陋不堪,葉英堃是醫師,也要充當工程師,規劃最基礎的水電工程,設立便利民眾就醫的門診,然後開設病房。經過20年又9個月的努力,北市療也就是今日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已成為台灣及亞洲最先進的精神醫學重鎮。
導演吳念真年輕時曾在市療住院室和圖書室上班,他感受到葉英堃的不一樣,吳念真回憶道:「因為他是創院院長,因此他所特別在意的對待病患、家屬的態度以及同仁之間宛如家人般相處方式好像就成了這個醫院的『文化』。至少當1976-1980我在市療住院室和圖書室上班的時候這種跟其他醫院截然不同的氛圍極其濃厚。」
葉英堃醫師窮盡一輩子的力量,將五分埔公墓旁的偏僻療養院,成功打造為精神醫學的重鎮,而且是一間充滿文化的醫院。退休之後的葉英堃教授繼續投入醫學教育,傳授畢生的經驗及知識給年輕的新一代。葉英堃醫師始終謹守對「人」的尊重與關懷,並不斷提醒一代代的年輕醫師:「回到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的根本,回到你曾認真宣誓的醫師誓詞。」
日前葉英堃醫師辭世,享嵩壽95歲,他還有最後一個願望還沒有完成,他希望能夠出版人人易懂的「醫學人文叢書」。他認為醫學人文著作方式不是醫學期刊式學術論文,不能只有醫學領域的人看得懂,而是一般大眾都能看得懂的讀物,希望能提升有心民眾與健康照護相關學生的醫學人文素養,這是葉英堃教授的心願。
感恩為這片土地付出的每一個人!一代仁醫奉獻超過半世紀,已經仙逝而去,留給台灣社會最寶貴的精神醫學和人文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