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
傳統上,中國被認為在北韓問題上具有高度的影響力。原因在於,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是北韓最主要的援助國,每年提供北韓的能源與糧食援助約有數億美金。因此,一般認為中國若終止對北韓的援助,將能對北韓國內經濟造成嚴重衝擊。
然而,近期的發展顯示,中國對北韓影響力似乎正逐漸降低,這可從各種主、客觀因素來解釋:
從中國的角度來說,在主觀因素方面,北京當然可如國際社會所言,將對北韓的經援當成一種政策工具,要求北韓節制軍事冒進行為,但這對中國產生的後果在於:一來中國在將北韓逼入絕境後,可能使北韓更加脫離中國的掌控;二來北韓經濟狀況若因此失控,一旦出現難民潮,將衝擊中國的邊界安全。
由於中國在主觀上不敢全然放棄北韓,這也讓北韓在和中國的權力槓桿上,並非處於絕對弱勢或屈從地位,甚至無視於中方提出的外交警告。
另外,在客觀因素方面,北韓也不願意受到來自中國的外交約束,畢竟過度依賴中國將讓北韓失去行動自由度,且中國有可能在美國施壓下出賣北韓的利益。北韓面臨美日韓同盟在東北亞的戰略佈局,向來有高度的不安全感,北韓為了因應其所認知的外來「威脅」,能採取的方法不外是透過「外部平衡」尋求中國支持,或是透過「內部平衡」提升自身軍力。
由於全然依賴中國,可能為北韓帶來風險,因此北韓選擇的策略是發展核武與導彈,提升自身軍力,嚇阻外來威脅、提高對外議價籌碼,藉以維持政權存續。
在前述主、客觀因素限制下,中國正失去對北韓的影響力,而北韓的「戰爭邊緣」策略也越走越接近戰爭。
北韓在2012年12月1日宣佈導彈發射計畫,就發生在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建國於11月30日拜見金正恩並轉達習近平親筆信的隔一天。李建國在會晤金正恩時,強調雙方應「保持戰略溝通」、「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密切溝通協調」,因此北韓隨即宣佈火箭試射的舉動,無疑讓中國顏面掃地。
另外,當北韓宣佈試射導彈後,中國足足花了一天的時間,才由外交部發言人透過網路表達中方立場,公開呼籲各方冷靜克制,這與過去北京積極處理類似事件的作法(例如立即召見北韓駐中國大使池在龍表達關切)截然不同。而在中國外交部表達北韓試射舉動違反安理會決議的立場後,北韓還是不理會中國的警告,執意試射飛彈。
北韓在今(2013)年2月12日如期進行第三次核試爆,還是無視於中國事前的勸阻。中國對北韓問題的無力感,反映在中國不得不支持聯合國安理會在3月7日通過2094號決議,對北韓第三次核爆進行擴大制裁。
最後,面對今年3月以來北韓撕毀停戰協定、宣稱戰爭無法避免的強硬舉措,中國所能做的也只是由習近平提出口頭警告:「國家不能為了一己之私,破壞區域世界和平」。當然,這樣的呼籲再度未能發揮任何效用。
中國處理北韓問題進退失據,導因於尷尬的戰略立場:中國不能忽視國際社會對北韓挑釁行動的強烈不滿;但中國又不能在戰略上放棄北韓,擔心放棄北韓的結果,不論是北韓出現經濟失控、採取更激進路線、改採親美路線、或導致美國出兵朝鮮半島,都非中方所樂見。
結果導致,中國處理北韓問題,開始陷入被動局面,主動權完全掌握在北韓手中,北韓是否能夠重返談判桌,已非北京所能主導,而需視北韓的態度與意願而定。
整體來看,近期中國處理北韓問題,可謂「失了面子、又失裡子」。失去的「面子」在於國際社會已開始看出中國在北韓問題上的力不從心;失去的「裡子」在於朝鮮半島緊張情勢升高,將讓美國加強東北亞戰略佈署找到堅強的著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