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影評】《翻轉教室》:讓「後來的他們」變得更好

友善列印版本

近來大學指考分發放榜,今年台大有高達8成6的錄取學生來自「六都」,而一如往年,媒體上出現許多明星高中學生受訪的新聞,也有不少補教老師們樂於分享他們的高分教學秘訣。我想起十幾年前,自己也曾是一位就讀前三志願的高中生,亦參加過補習班裡指名「明星高中才能報名」的大學衝刺班,看著近來的新聞播報,不禁讓我思考一件事,當一位老師,到底是教「好學生」比較有挑戰性?還是把「學生教好」比較有成就感?

美國詩人佛羅斯特(Robert Frost)有一首知名的詩「未走之路」(The Road Not Taken)也許可以拿來參考,這首詩敘述一位旅人在林間走到岔路口,一時覺得徬徨猶豫,裡面有幾句話是這麼寫的:

曾有兩條小路在樹林中分手
我選了一條人跡稀少的行走
結果後來的一切都截然不同

在當今的升學制度下,名師把學生送進最高學府是一種成功,但我想關於教育,應該還有更廣義、卻更難達成的一種成就,那就是把學生送到適合他的那條道路上,就像法國電影《翻轉教室》(The Teacher)說的這個故事,讓我們來看一看。

以優異成績進入巴黎知名高中教書的老師馮索,因一時逞強嘴快,被分派到遠郊的貧民區學校,這裡有一群正值青春期的屁孩,不但對書本提不起勁,更長年被貼上「壞學生」的標籤後,只得自暴自棄。個性不服輸的馮索初來乍到,在樹立嚴師威嚴的同時,也逐漸發現高壓教育對這群孩子並不完全管用,他們更需要的是理解與鼓勵......

《翻轉教室》不只帶來了動人的師生故事,更準確地說,它是一位老師嘗試翻轉的故事,主角馮索在電影的一開始,曾經是一位對作弊行為嗤之以鼻的老師,然而當他到了新學校,發現學風不振,無可救藥的「模犯生」一堆,儘管有著一股腦的教學熱忱,內心仍不時充滿疑惑和憤怒,像是「被派到這裡真是浪費時間!」「這些笨蛋為什麼要我來教?」學校裡其他科目的老師也把學生當敵人,等著給壞學生訓誡和退學處份。然而,此時馮索的妹妹對他說了一個「習得無助感」的故事,希望從小就是人生勝利組的哥哥改變想法,讓壞學生也擁有翻身的機會。

找一個魚缸用玻璃隔成兩邊,一邊放進一隻飢餓的狗魚,另一邊放一些小魚。狗魚會想吞掉小魚,但每次都會撞上玻璃,一旦牠領悟到一切徒勞無功,就會停止。然後你把玻璃抽掉,小魚便可安全自在和狗魚一起悠游,因為挫敗感讓牠放棄再嘗試

馮索開始思索,是什麼原因讓學生自甘墮落,寧願承認自己是廢柴,也不想把心思花在課業上?他反覆推敲,要如何讓自認被「打入冷宮」的學生重拾信心?一日,他在課堂宣佈要聽寫<悲慘世界>小說的內容,課後他偷偷瞧見一名叫西篤的學生偷拿教課小說,打算用手機把老師標記的考試段落拍下來,便可以省去閱讀其他章節的功夫,馮索苦思一陣子,決定裝傻到底,故意讓作弊的學生得到高分,並在全班面前大力稱讚,緊接著再出更難的作業給他──閱讀一本小說,並向全體同學報告心得。

《翻轉教室》的導演奧利維阿雅什維達爾,在本片的前製作業期,便花了兩年深入觀察一所中學,與全校500名學生和40位老師相處,而實際拍攝時間更長達一年,以捕捉學生們外貌與心理上的細微變化。其實「翻轉」與「翻桌」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前者代表了全面改變,後者則是180度的倒栽蔥,情況更加失控,我認為一位好老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作一位引導者,放下身段,耐心建立起孩子與書本的橋樑,讓他愛上學習。像《翻轉教室》這樣幸運的故事,能在多少人的真實生活裡上演?而沒有遇見馮索的孩子,後來又成為了什麼樣的大人?

馮索選擇了一條鮮少人走過的道路,他有教無類,將時間花在缺乏資源的學生身上,片中同時花了一些篇幅描述他對「退學」的看法,這項原本被視為壓制學生的終極手段,在他眼裡卻代表讓已經落後的孩子失去機會,人生就此停擺,他在意的是,像這樣的學生更需要建立自信,透過教育獲得翻轉人生的可能。每一隻蝴蝶都懂得飛翔,只要你不曾告訴牠,牠不會飛,我相信這是我們身為老師、家長、學長學姐都可以為後輩努力的方向,讓「後來的他們」變得更好。

關鍵字: 機會翻轉教室退學教育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