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哉!我們將成為台灣的「末代客家人」嗎?

友善列印版本

小英總統日前蒞臨彰化舊成功營區,參加全台灣第一座「台語文創意園區」的揭牌儀式,並全程以「台語」(按:台灣河洛語)致詞,她還指出,現在台灣囝仔說「台語」也不輪轉,「我也是當黨主席之後才開始說台語」…云云。

看到此新聞,身為弱勢客家族群一員,並長期為復振母語(推廣、傳承)而打拚的筆者,羨慕之餘,不免心生感觸,自問「客語文創意園區」可能出現嗎?

台灣本土語言(河洛語、客家語、原住民語)在昔日國民黨長期偏頗的語言政策打壓下,都是受害者,前行政院副院長葉菊蘭曾說:「原民語在急診室搶救(奄奄一息,隨時會掛),客家語住加護病房吊點滴(岌岌可危,等待奇蹟),河洛語在掛號看門診(不日可望痊癒)…」,可以看出原住民及客語都受傷嚴重。

台灣在1987年解嚴,報禁解除,言論自由度快速提升,三十年來各類媒體應運而生,政治日益民主化,社會逐漸多元化,河洛語在電視、電子媒體及政治人物的加持下(各黨從政者為了選票,紛紛學習並使用),已然快速復甦,連旅美的中國異議人士曹長青都會講「凍蒜」了。原民語在原民會及族人通力合作下,制定各種法案(原住民基本法及原住民語言法),並推動若干有效方案(如:通過族語能力認證者,考試加分),這幾年也看得出明顯成效了。反倒是台灣第二大族群的客家,成了語言最弱勢的族群,能不令人憂心嗎?

客家在台灣,人口數雖比外省人多,但比起河洛人則是十分弱勢的少數;政經方面比起外省人,那更是難以望其項背的弱勢;在昔日社會慣於強欺弱的氛圍下,造成許多客家人為了怕被歧視而選擇「隱形」,不講客語(不敢講、不願講),因此客語流失嚴重,斷層至少兩代人(五、六十年)之多,要談復振,誠屬不易;加上跨族通婚十分普遍(以閩客通婚最多,佔客家婚姻的四成),更使客語成為家庭語言的弱勢:據調查,通婚家庭的下一代,能說客語的幾近於零,華語是家庭最主要的語言(使用率達95%以上),其次是河洛語(達八成);桃竹苗地區號稱客家大本營,但到那些客家人口達八九成的鄉鎮,街上卻聽不到客語,幾乎是華語河洛語的天下,客語已從社區語言完全退位了。筆者到中壢、楊梅、龍潭、關西、竹東、湖口、新埔、苗栗、三義、南庄…等客庄,每去一次,便傷心一次,已到近鄉情怯,甚至是「相見爭如不見」的地步了。

2010年馬英九時代,雖然制定了《客家基本法》,但沒有實施細則,更沒有罰則,不過是宣示性大於實際有效性的、騙騙客家人的空法罷了!去(2017)年12月,《客家基本法》修正草案三讀通過了,正式將客語列為國家語言,並規定客家人口達到半數的地區,應以客語為主要通行語言(公部門的公事語言),但是該法案並未訂定罰則,各相關部門也未要求派任到各該地區的第一線公教警公職人員必須具備基本客語溝通能力,或至少須通過客語初級能力認證考試,政府對那些未依客家基本法執行的各級機關單位可說完全沒轍;所以大部分客家重點發展區(全國總共70個)的公教警人員能講客語的極少甚至沒半個,這就表示這個客家政策並未落實,不過又是個「不足以自行」的空法,再一次「打屁安狗心」而已。客家人自己好像也習慣於這種一貫被忽略漠視甚至被吃豆腐的情況,不知反抗、不思有所作為。

根據2017年一月客委會公布的調查報告,台灣客家人口達到453萬之多(平均每五個台灣人就有一個係客家人),但是會講客語的人不到一半。客委會也承認,自中央成立客委會及客家電視台十幾年來,具有客家血統的鄉親對客家族群的自我認同度雖提高了,但客語的流失並未停止,越年輕的人會講客語的越少,十歲以下會講客語的不到10%,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客家妹」小英的政府,尤其是主掌客家事務的客委會及職司本土語言政策的文化部,若不能儘速拿出有效策略來搶救客語,又若客家人自己不能體悟母語這個「族群圖騰」的可貴處及重要性,察覺母語流失的嚴重性並認真思考其存亡問題的話,客家終將會步上平埔族的後塵,走向滅絕之路,消失於台灣,我輩勢必成為「末代客家人」了,哀哉!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