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男,捌做記者,現在從事貿易佮出版。
作者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sekaitai2015/
之前,有一批台獨青年在網路上提倡「I am from Taiwan. I am Taiwanese. I speak Mandarin.」的話術。據他們說,向外國人自我介紹時,如果講「I speak Chinese」,容易被誤認為中國人,很討厭,「Mandarin」不那麼「Chinese」,比較好。
該則圖文引發正反熱烈爭論。要我說的話,用Mandarin一詞稱呼台灣的這個「國語」,是比用Chinese來得精確,但絕不會更具台灣主體性。Chinese尚可做較寬鬆的文化解釋,Mandarin就是官話,特政治,在現代,就是國民黨、共產黨推的「全中國」統一語言。
這小差別,講給在意的人聽一下就好,我則完全不在意。我要問的是:Why bother?你幹嘛特地跟外國人講這句話?這時你根本在speaking English不是嗎?
傷腦筋的認同聲明
顯然,這三個「我」字開頭的句子,是一組認同的聲明,依序關於國家、身分、語言。前兩項,Taiwan跟Taiwanese,沒有問題。但台灣的語言現實,卻讓發起者TPS小編們[1]感到彆扭了。照說,如果語言名稱一聽就跟國家、國籍相符,那麼台灣人就不致因此被誤會是中國人,可惜事與願違。
使用一種語言,跟把這種語言當成國族認同的一部分,是不同件事,這點合先敘明。台灣人當然可以說Mandarin,也可以說任何語言,而不妨礙其認同台灣,到此,TPS小編和我一定同意。但他們似乎跨出了矛盾的一步,要把Mandarin樹立為台灣人的集體認同語言。
所以他們不只特地提出三合一認同聲明,還強調:「中華民國國語」如今已跟中國「普通話」頗有出入,成為具有台灣特色的Taiwanese Mandarin(Mandarin在台灣語言學界通稱華語,Taiwanese Mandarin則是台灣華語,本文以下將如此使用)。
不過也有另一種可能,就是TPS小編其實並不真的積極認同華語,只是消極地想跟中國少點瓜葛,那既然改變不了I speak Chinese的事實,換個字總行了吧?就是說有點無奈這樣。
依我看,台灣人對華語的認同,一般也不強,只是被動接受跟習慣,沒多想。本土語言推動者常酸「天龍人」以為華語高級,其實那是古早的事了。現在情況很尷尬,「台灣國語」的汙名還在,但太捲舌又會讓人不快。台灣人對自己有點台的華語試著釋懷,但沒到喜歡,眼中有「高級感」的語言,是英文、日文、法文。
探討台灣的語言認同,我要從一個反面問題切入,那就是:為什麼,連鼓吹在護照上貼台灣國貼紙、否認和中國同文同種的獨派青年,都寧可在「I am from Taiwan. I am Taiwanese」之後蛇足「I speak Mandarin」,也講不出「I speak Taiwanese」?
進退兩難的語言困境
Taiwanese字面直翻為「台語」,但就連這是什麼,都有點麻煩,有些人不准別人依最普遍認知和習慣來使用這個詞。他們覺得「台語」應該包括華語、「福佬語/閩南語」、客語、原住民族語[2]。TPS小編即使不是自己這樣想,至少也顧慮到這種壓力,所以他們謹慎地使用「台灣閩南語」、Taiwanese Hokkien。
本文還是會用台語來稱呼台灣最通行的這一本土語言,另有用意時加上引號。
台語不只名稱敏感,認同地位上更敏感。保守的潮流,是把各本土語言都嚴格視為「族群」語言,不鼓勵跨族群認同。表面上說沒有打壓了、要平等包容了,實際上只有華語配享有跨族群的普遍認同。
這種情況下,台獨青年不會用「I speak Taiwanese」來表達集體認同,就完全不令人意外。
不過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They actually don't speak Taiwanese。就算「台語」一詞遵循政治正確,包含客語、原住民族語,他們還是一種也不說,那當然就只有Mandarin了。他們不想說謊。
我並不認識TPS小編,不知道他們個別的語文能力,但重點不是一、兩個人,而是這個倡議的群眾基礎。年輕群體本土語言能力不佳,極少使用,是普遍現象。
「I speak Mandarin」聲明,就是這一層卡一層的語言困境下的產物,心態歸根結底就是一個「弱」字。天然獨青年重度依賴華語,又討厭中國,只能玩這種文字小遊戲。我很好奇,當他們遇到自豪的強國人,向對方聲明「我說的是Mandarin,不是Chinese」又如何?比較有氣魄嗎?一位網友澆了冷水:「I speak Mandarin」意思其實就是「我被迫說官話」。
反思殖民傷痕
TPS小編承認華語是殖民語言,但辯解「殖民語言在台灣也演變成了具有台灣特色的Taiwanese Mandarin,跟中國的Mandarin用詞、發音、文字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也是台灣的語言之一。」[3]
哦,「很大的不同」是多大?事實上是溝通無礙,不然就動搖國本了,台灣繼續以華語為國語的理由就要瓦解,對外華語教學也至少半毀。難道台灣至今緊巴著華語,是為了區別中國?當然不是,明明是看在大國崛起的份上啊!
有人以為因過去長期隔絕,致兩岸華語趨異,這想法也大有問題,問題出在比較的基準。從全人口來看,台灣從終戰時幾乎無人識華語,然後本、外省人講著各自母語腔調極重的華語,代代經國語政策持續「教化」,發展成一種台灣腔已相對輕的華語,並經歷30年的跨海密集交流,現在跟普通話是更近,而不是更遠。
許多獨派青年排斥「中國用語入侵」,他們想維持差異,也強調差異。但這抵抗註定徒勞,台灣華語不但跟普通話差不多,今後也沒有擴大差異的利益,只有持續趨同的利益。
抵抗「華語華化」更麻煩的,是不明為何而戰。你學日語會抗拒「日本用語入侵」嗎?華語就是華語,依賴人家的語言,又不爽人家的用語跟腔調,不能不進退失據。
也許你會因台灣華語畢竟在台灣演化,裡面帶有台語印記,而感到親切,但現實中,這不是溫和自然的融合,而是以本土語言的強制快速滅失為代價。你阿媽當年幾句「國語」講得滿頭大汗還被笑,一定不覺得親切;你再看現在一口不捲舌華語的青年一句台語都不會講,就明白了,這就是殖民傷痕。客語、原住民族語在華語中留下遺跡的「榮幸」還更稀薄。
認同是怎樣長成的
現在連中國人也用來自台語的詞,例如「吐槽」,這表示台灣文化反攻大陸嗎?誤會大了,是台灣人台語放給它爛,非但不會寫「thuh-tshàu(黜臭)」,久了連發音也歪掉啦。
不是我在thuh-tshàu,中國那麼大,南腔北調不足為奇,各地都能比來比去,「台灣腔」的一點點小特色,憑添交流的情趣罷了,還為兩岸一家親加溫呢。
其實,台灣華語能否承載台灣認同,以本文的觀點,重點根本不在於它跟普通話差多少。同樣地,有些台語運動人士努力爭論台語跟中國的閩南話大不同,已是獨特語言,他們的對立面則酸台語只是閩南話,嘲笑台語認同。以一致的標準,我也要指出,這些都無關宏旨。
因為這些本質論的說法,都忽略了認同的真正形成過程。文化、語言、族群這些東西,沒有明確的界線,而且一直在變,人們如何認定這是我們的、那是他們的,是基於特定時空條件,最明顯就是政治。當前的台灣認同,最根本就是為了區別於中國,不只中共。它不是兩蔣時代的中華民國認同,是隨著民主化、本土化興起的,生而反對大中國意識型態。
語言認同本來不一定要跟國族認同重合,看世上英語國家那麼多。但台灣認同的特質既然如此,只要政治大勢沒變,這個共同體要嘛就不要有語言認同,坦白承認被同化就好;要有語言認同,就沒辦法跟國族認同走反方向,硬要走就兩腿打結,TPS小編已經示範。
本土語言的定位,也是同樣道理,關鍵在於興起中的台灣認同重視的是什麼,不是前現代的移民故事,也不是智人出東非記。(待續)
[1] 該網頁名為「台灣國護照貼紙(Taiwan Passport Sticker)」,管理者自稱推廣貼紙的志工。但網頁與貼紙設計者陳致豪(老丹)無關。
[2] 更有人主張要包含印尼語、越南語等等。且慢,學東南亞語言很好,但那是外語的範疇。台灣自居上國,把擁有2.5億、9000萬人口大國的國語當做弱勢,當做自己的本土語言在推,絕對是瞎搞的錯誤政策。請參考我2015年發表在「想想論壇」的〈新住民語文課敢是母語教育?〉一文。
[3] 「台灣華語是台灣獨特的語言」這類論點一直有人建構,例如傅大為1991年發表的〈寬廣大道上的台灣官北話〉、何萬順2009年的〈台灣華語與本土母語:衝突或相容?〉,但他們的主旨都在於呼籲台灣不應排斥華語,還不像TPS小編(似乎)直接推舉華語做台灣代表。
華語在台灣的霸權地位從未動搖,傅、何這樣的呼籲可謂來自平行時空,好像叫大雄不要欺侮胖虎。國家權力持續邊緣化本土語言,不是他們關心的事;華語的普及,在他們眼中,是存在即合理,只缺全面的心悅誠服。
另,何拿來跟台灣華語比較差異的對象,是「北京話」與人造的「標準國語」,不是今日實際的普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