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打棒球而愛棒球,最後研究棒球的棒球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副館長。兼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南大學、逢甲大學等校。
關注體育運動與國族認同的議題。編輯與著作《國球誕生前記 日治時期臺灣棒球史》、《日治時期臺灣棒球口述訪談》等書,並曾擔任電影《KANO》等棒球影視作品之顧問。
書名:新版 臺灣棒球一百年
作者:謝仕淵
出版日期:2017年11月10日
出版社:玉山社出版公司
洪騰勝與中華職棒聯盟的成立
棒球得以深入社會、打動人心,一方面依靠國家隊在國際賽上為國爭光,一方面則需憑藉國內棒球風氣的營造,兩者配合,才能維繫棒球活動的熱絡。7、80年代,臺灣棒球實力藉著三級棒球的世界冠軍,以及奧運銅牌,已獲得國內外肯定,國內棒球風潮自然也不在話下。只是當三級棒球球員進入成棒之後,這些技術已是世界一流且已離開校園,原本也應找份出人頭地工作的球員,卻只能「業餘」地打打棒球時,前景似乎就有種「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寂寥。因此,幫球員找到固定的表演舞台,讓棒球運動職業化,遂成為臺灣棒球運動的重要出路。
然而,這種發展為何出現在80年代末期,而非棒球活動「強強滾」的70年代,卻是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或許,最重要的因素來自於70年代的社會氛圍。那個時代,打球是為國爭光,為錢打棒球的動機並不道德。早在70年代之前,臺灣省運中便曾出現以金錢作為挖角憑藉的事件,此舉被媒體以運動職業化等於失去運動精神為由,罵到狗血淋頭。1974年,美國職棒辛辛那提紅人隊球探曾來臺挖角,最後無疾而終,而當時的媒體也認為跨海尋求好球員固然可佩,但職業棒球為了錢而打球的目的,就不是什麼高尚的目標了。可見,打球賺錢可是件關乎操行的道德瑕疵。
再者,職業棒球具有若干娛樂性質,則讓職業棒球為錢打球的形象更加扣分。1968年,巨人隊抵臺春訓並舉行數場隊內對抗賽,這種橋段本屬表演性質居多,而觀眾能看到眾多球星自然也樂在其中,但是走馬看花的調度、刻意拱王貞治的設計,卻遭致媒體「太假了」的批評。放在競賽精神的尺度上,這些批評或許公允,但也反映時人對職業棒球的認知並未十分充分。
當然,70年代成棒球員的數量與素質,與成棒國際成績尚未獲得肯定,皆是延緩棒球運動職業化的原因。
總之,嚴肅的生活、國家道德規範,終使臺灣棒球職業化的腳步,留待到80年代才走出重要的一步。
70年代,臺灣棒球的主角,原屬三級棒球;80年代初期,成棒因三級棒球打下的深厚基礎,漸漸提升實力,洛杉磯奧運的銅牌就是這段過程所結成的果實。奧運銅牌是臺灣成棒獲得認定的象徵,然而,臺灣的環境卻無從留住這批善戰的成棒選手。奧運結束後,雖曾舉行商討選手未來發展的座談會,但球員離臺發展已成趨勢,如同徐生明赴韓國發展,就被認為是開啟了一條可行的路。於是,棒球選手的外銷事業逐漸開展,臺灣棒球菁英只能馳騁在異域的棒球戰場上。
為留住棒球人才,棒球運動職業化的可能浮上檯面,然而環視當時剛起步、虧損連年的韓國職棒,卻不禁要問:真的會有企業願意投資賠錢的事業嗎?再者,到了80年代末期,三級棒球發展已過高峰,也衝擊到職棒兵源的遠景。同時,職棒選手並不能參與國際賽,而在80年代,國際賽的成績可是臺灣棒球賴以維繫的重要憑藉,若因職棒成立而損及國家隊戰力,這與國家罪人何異。因此,職棒的推動,看來需要一個相當勇敢且不畏艱難的人來主其事。
這個或許會被精打細算的商人笑稱是「憨人」的人,就是兄弟大飯店的老闆洪騰勝。
兄弟飯店的老闆洪騰勝,畢業於臺大,從學生時代便為棒球隊員,畢業後事業有成,且常回臺大打棒球。因此,若說1984年9月兄弟棒球隊的成立是為了賺錢,倒不如說那是洪騰勝及其兄弟實現棒球夢的時刻。
接下來的發展,更可窺見兄弟象發展棒球事業的企圖心。招兵買馬的兄弟象,在曾紀恩教練領軍下,一路從乙組打到甲組成棒,期間更締造14場連勝紀錄。成績好當然是球隊受歡迎的主因,但「人品定優劣,苦練決勝負」的球隊口號、講求拚勁的球風、「用性命打球」的精神,都得到眾多死忠球迷的認同;日後兄弟象與象迷的風格,都延續於此。
洪氏兄弟接下來的動作則更令人訝異,他們花了1億元,在桃園龍潭興建首座民間出資、符合國際標準的棒球場,於1986年11月完工啟用。從這種花錢蓋球場的作為,大概就知道洪老闆是「撩」下去了。
沒錯, 洪騰勝接下來開始遊說棒協發展職業棒球,並以兄弟飯店名義, 捐贈6百萬元作為職棒基金。1987年底,「職棒推動委員會」正式成立,由棒協理事長唐盼盼出任主任委員,洪騰勝則為執行秘書,負責實際工作。當時面臨的基本困境是:職業棒球聯盟總不能只有兄弟象一支球隊吧!
但要別人拿出錢來、一起加入眼前看來顯然會賠錢的生意,可真是一件頗為艱鉅的任務。當時,除了從贊助宜寧中學與文化大學開始成軍、並已有廣大球迷的味全棒球隊有意願之外,還真找不到第三個「苦主」願意經營這種賠錢、只是樂了球迷的慈善事業。但是在洪騰勝四處遊說下,統一企業與三商行終於有了回應,願意共襄盛舉,但球隊教練及球員等組隊事宜,則需交由洪騰勝負責。最終,統一與三商,從臺電與合庫隊隊員中,找到了基本班底。
在洪騰勝積極「代辦」之下,職棒正式確定兄弟、味全、統一、三商等四支球團的基本架構。1989年10月23日,中華職棒聯盟在兄弟飯店舉行成立大會,棒協理事長唐盼盼出任會長,洪騰勝為秘書長,並決定1990年3月17日為中華職棒元年球季的開始。
職業棒球的高峰與低潮
1990年3月17日,中華職棒元年正式在臺北棒球場、由兄弟象與統一獅揭開序幕,滿場的觀眾,臺灣職棒運動終於在眾人齊心努力下有個好的開始,棒球迷終於在一年寥寥幾場的國際賽之外,找尋到棒球熱情的另一個依歸。
不用說,人品與球技兼具的兄弟象,在李居明、王光輝等人的助陣下,成為職棒場上最受矚目的焦點,尤其兄弟象在職棒3年到5年的3連霸,更讓職棒運動走向高峰。而業餘時便頗受好評的味全龍,則在黃平洋、孫昭立、陳金茂等年輕球員助陣下,勇奪職棒元年的冠軍,成為在人氣上與成績上都足堪與兄弟象對壘的勁旅。兩隊的對戰,往往是票房保證,職棒4年與5年的龍象對戰,平均票房竟超過一萬人,位居各種組合的首位。激情對峙難免插槍走火,職棒5年10月15日的龍象戰中,發生象迷蛋洗臺北球場事件,就是龍象熱戰的一段插曲。
而原本不甚積極的統一獅,則在立足臺南的努力經營下,成為以區域性為主場經營的最佳楷模。涂鴻欽、康明杉、林仲秋,以及外籍球員鷹俠等人,則為奪得元年第1個球季冠軍的三商虎,招來特定球迷的目光。1993年,俊國熊(興農牛的前身)、時報鷹的加盟,則爭取到了一批傾慕年輕好手的球迷,以及臺中地主性觀眾加入。1997年,職棒在龍獅虎象加鷹熊中再加生力軍──和信鯨(中信鯨)。職棒的戰局,因為球隊經營的特色,蔓延到臺灣社會的各個階層與各個地區。
更有甚者,球團也逐漸了解球員形象經營的重要,因此出現恐怖份子、七彩變化球、假日飛刀手、棒球王子等琳瑯滿目的稱號,象徵著球迷對球員的崇拜,也側寫了職棒市況的榮景。同時,由於職棒對戰總是幾隊間的循環賽,勝負互見總是難免,因此對於職棒紀錄的創新與累積,如一百支全壘打、一百勝等紀錄,便在觀眾的注目下,成為另一種對棒球的關心。
總之,職棒元年到職棒6年,年平均票房皆破5千人次,可見當初的崎嶇之路,已然成為一條平順的坦道。
職棒的熱戰,製造了一批習慣消費棒球的衣食父母,然而這發展一步一步走來艱辛,消逝、由高峰轉為低潮的發展,卻來得至為迅速,積蓄長久的能量在一、兩年之內全然耗盡,主要原因在於賭博放水事件已由暗地裡的傳聞,成為球員間的默契,打假球欺騙球迷感情成了最大的致命傷。
長久以來即存在於臺灣球場外的賭博問題,此時更為明目張膽地影響球場內的競賽。據傳,一場熱門球賽的賭資往往超過上億元,從而令黑道勢力企圖控制球賽以賺取暴利,買收擔任白手套的特定球員及其隊友,唆使球員打假球。於是,放水事件在觀眾渾然不知的熱情吶喊中上演,而組頭與黑道則在賭勝負、賭差距、賭安打,甚至賭第幾局得分等五花八門的賭制中,獲取暴利。不從其所望的球員,往往在利誘之外加以威脅,令其不得不從。1996年8月2日,象隊球員陳義信、洪一中、李文傳、陳逸松、吳復連等5人,在臺中遭黑道持槍押走,一定程度說明了棒球員所面臨的困境。1997年上半季的冠軍時報鷹,竟因全隊多數球員遭到收押而以各隊支援的球員組成「二代鷹」,與味全龍爭冠,赤裸裸地呈現賭博的惡質化。
職棒賭博的手段幾乎千篇一律是由黑道賄賂球員打假球,不是故意被三振,要不就是漏球或失投。球員精湛的球技卻用來表演不露破綻的失誤,棒球員的墮落莫過於此,對於棒球發展的衝擊更甚於戰績的一蹶不振。
由於整個大環境持續不理想,中華職棒從1997年開始,平均票房便處於一、兩千人的低檔。職棒九年(1998年),時報鷹宣布解散。職棒十年(1999年),三商虎、味全龍亦不堪虧損,相繼解散。臺灣大聯盟的經營更是慘澹,觀眾更為冷清,每場平均觀眾數曾僅有一千初頭,其中還有許多持免費票入場的觀眾。在此狀況下,有好幾年時間,死忠球迷都只能在冷清的棒球場上,冷淡地面對臺北棒球場拆除,以及郭源治滿腔熱血地回國效力。2007年到2009年,打假球事件接連發生,又讓中信鯨隊選擇退場,也讓熱血苦撐、支持職棒的洪家兄弟心寒。而失望的球迷,則用一種又愛又怕受傷害的心情,偷偷地關心、冷冷地回應。職業棒球自此從高峰走向低谷。
當初職棒的走向高峰,往往有賴於國際賽的帶動,2001年世錦賽、2004年奧運,以及2013年經典賽,均曾因國際賽表現出色,帶動人潮回流。更有甚者,專業化的經營策略,也培養了特定球迷,例如強調立足臺南的統一獅隊;或者Lamigo 猿隊全新風格引人注目的啦啦隊,以及全主場制的實施。
職棒發展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但這種新型態的棒球運動,卻在國族認同之外,另開了一條可能的棒球之路。職棒要經營成功,必然需在打造球隊風格、球員形象經營,甚或營造公益形象、球場設施等途徑上,建立品牌特色,贏得消費者認同。為此,球隊的經營策略,必當從球隊球風,考量到球迷的地區性、年齡層與性別等因素,讓棒球不再只是為國爭光,也讓我們看到新價值的展現。走過27年的中華職棒,映照了民間社會的多元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