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1─「一個人值多少錢,誰是現代奴隸?」

友善列印版本

書名: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1─「一個人值多少錢,誰是現代奴隸?」:捍衛權利的基本知識(Nachgefragt: Menschenrechte und Demokratie)
作者:克莉絲汀.舒茲—萊斯(Christine Schulz-Reiss)
譯者:陳中芷
繪者:薇瑞娜・巴浩斯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7/04/29

 

一個仁慈的統治者勝過一名糟糕的民主人士?

從前,有個國王愛護著他的子民就像父親照顧孩子一樣。有爭執時,他來仲裁;誰若是餓了,他送食物。人民都愛戴他,因為什麼都不需要自己張羅。

「⋯⋯如果這名國王沒有死,他的子民現在仍猶如生活在天堂裡。」童話故事總是美好的。但是,這樣的童話若是真的呢?誰又會知道世人能否承受得起這樣的天堂?

當一個民族把他們的命運完全交給一個哪怕是如此仁慈的統治者手上,仍舊冒著極大的風險。萬一繼承的是一名暴君呢?而且這種高度依賴的生活型態並不符合人的本性。這話很沉重,但也許你還記得,這種說法並不只是出自於哲學家的判斷,而是從每個人追求自由、平等與獨立,致力於發展自我人格和個人幸福時,便已開啟(參見P.49)。這些努力當然也促使人掌握自己的命運,所以國家顧及每個人,而每個人也必須承擔起自己的部分。這條認識自我之路始於希臘古典時期,最後匯集於《世界人權宣言》。

希臘人「發現了」第一代人權,那些關於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國家形式,並不是出於偶然。它賦予每個人同樣的機會,一起參與塑造共同體。這種初代人權像是民主的父母,而民主則是現代人權的搖籃。

並不是每個國家在高舉民主旗幟的同時,又保證實行民主。這取決於是否以及如何對國家的所有事務堅守民主規則。即使是民主國家,人權是否始終維持在良好的狀態,也取決於公民如何認真地看待,又如何努力地去實踐它。

這也意謂著每個人能夠意識到身為公民所擁有的權利和義務。其中最重要的權利就是選舉權。誰放棄了這項權利,等於不需註記就自動放棄了他的同意權,並且玩弄了這項權利,隨後再自我抱怨。同樣重要的是,看緊那些被選出來的人是否在職務上實際認真做事,否則就罷免他。民主制度是一種國家的形式,也是實踐人權最好的工具。

安全或是自由?我們的權利製造了什麼樣的恐懼?

恐懼是糟糕的顧問。當我們談到有關恐怖主義和人權的話題時,總會碰到恐懼。自從2001年9月11日在美國,以及之後在馬德里和倫敦連續發生恐怖攻擊,有愈來愈多的國家開始對自由設限。

有很多對自由的設限以安全之名觸犯法治國的本質和自由的律令,那種盲目的狂熱在面對生命權和酷刑禁令也不會止步。一些例子顯示,藉所謂安全之名什麼都會發生。2005年,倫敦警方一槍射穿一名青年的頭部。狙擊手在視線內瞄準一張外國臉孔,這名出生巴西的青年正好住在被警方懷疑為伊斯蘭主義炸彈客的同一棟屋子裡。在那段期間,美國逮捕了1,200 名美國公民,只因為他們出身於伊斯蘭國家。在「反恐戰爭」中,美國推翻了禁用酷刑的絕對條款,以暴力逼供。而瑞典公民只要是出生於索馬利亞的穆斯林,銀行帳號就會被封鎖。澳大利亞將來自阿富汗尋求庇護的難民關進監牢,只因為他們的家鄉是恐怖分子的控制中心。俄羅斯以對抗恐怖分子為由,軍事入侵信仰伊斯蘭教的鄰國車臣,中國更是直接將身為穆斯林的人權鬥士逮捕入獄。這些和其他違反人權的事例都被德國人權研究中心記錄下來。

但如何還能使人民在自己的國家裡感到安全?只因為這些人來自其他國家,認識了「不該認識」的人,甚或只是「可疑的」外國人的鄰居,就必須擔憂警方的威脅,甚至是「預防性」射殺?難道他們就必須接受國家因為他們看起來「不一樣」、信仰不同,存在安全隱患的解釋?這樣的做法只會助長恐懼。

一旦歐盟考量因猶太人與猶太會堂的攻擊事件層出不窮,而加強對外國人的監控,就會讓每個陌生人都被解釋為具有潛在危險。但這麼做的結果往往只會增強對外國人的敵視,讓那些毫無責任感的政客蠢蠢欲動,準備進一步煽動仇恨。

從擔憂恐怖攻擊開始,而後該擔憂國家情報單位會監聽你的電話;當你在網路上搜尋「錯誤的」關鍵字如恐怖主義,則會惹上嫌疑。隨著通訊和資訊自由的死亡,接下來就輪到接受教育的權利以及發表意見的權利。誰限制了這些自由權利,就是舉起斧頭砍向民主的基礎。

而其中只要民主機制仍在運作,法院就可以隨時阻止或取消違侵犯人權的國家安全法。在德國就有一項立法計畫因而喊停,該計畫是允許軍方在面臨更大的災難威脅時,可以擊落遭恐怖分子挾持的飛機。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判決指出,國家無權以他人安全為由犧牲機上旅客的生命。在許多遵循法治原則的國家中,這種民主的自我控制運作得並不太好,更何況是那些不曾遵循或不再遵守法治原則的地方。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