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政治正確而已 性別平權的職場小觀察

友善列印版本

這年頭,性別平等成為討論的熱門話題,無論是艾瑪華森一席精采演說,或是高漲的「女權主義」,甚至聯合國都因此成立了聯合國婦女署(UN Women),致力推動永續發展(SDG)第五項目標:性別平等(Gender Equality),以及1979年就通過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經過多年的發展,差強人意,但至少婦女權益的保障,相較過去確實有進步了一些。

人類的世界幾千年來,除了少數母系社會部落,大多以男性為主,進而衍伸出「父系霸權」的主流價值,綁架著從家庭到日常生活,從教育到職場的壓迫──有形或無形,加上宗教、傳統與媒體的助長,逐漸變成深根蒂固的想法。在父系的思維下,連很多的生理男性也成為受壓迫的對象,被要求要有一個「男人」該有的樣子與擔當,必須要跟「女人」結婚。

「其實女權運動並不是爭取女性的權利而已,我們要爭取的其實是所有人的性別平權」一位在UN Women的朋友淡淡的說,「而且,女權主義者的最終目的,就是這個世界上不再需要女權主義⋯⋯」

確實,性別平權理應是所有人都必須有的認知,在任何細微處謹慎以對。記得留學的時候,跑去倫敦政經學院旁聽有關性別研究的課,當中教授就介紹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觀念,她說人的性別其實很複雜,可以從多面向探討,例如「生理上的男女」,「心理上的男女」,「外顯行為上的男女」,「性取向方面喜歡男或女」,以及很多其他的方面,而這些「男/女」也並非二元分類,而是應該視為一種光譜,是可以隨時變化的。每個人在不同的情境下會有特定的認同,而這所有的認同都不能成為被歧視或攻擊的原因,應該予以尊重。

在我的工作環境裡,「政治正確」被時時強調,「性別平等」自然也是之中很重要的部分。有一次協助外交晚宴,邀請各國駐聯合國大使出席。籌備間我協助放置桌牌,基於某些外交禮儀的規矩,丈夫與夫人的座位是一左一右,而各對伉儷彼此交錯。在處理到某國大使夫婦的名牌時,發現兩頭銜都是「Mr.」,在當今的社會風氣下這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我很自然的把具有大使職銜的人放在左側,而另一位「伴侶」則安排在右側的座位。

眼見如此,我的上司悄悄把我拉到一邊,微笑著問我「當兩位嘉賓從生理上分不出男女的時候,你怎麼會直接假設一定是 『大使與大使夫人』,為什麼不可以是『大使與大使先生』呢?」

一番話讓人警醒,確實我也潛意識的認為擔任「大使」,與「男性」連結是自然不過的事,就好比主流社會中,認為「女性」就應當與「母親」,「照顧家庭」等角色畫上等號,如出一轍,都是某種霸權體系下,經年累月被灌輸的價值觀,被視為理所當然而毫不自知。

確實,這只是個無心的小失誤,即時發現改正,然後記取教訓便是。然而,還有更多隱藏在生活各處的細節,在那些不經意流露的言談與作為之中,是不是能夠意識到自己無形的偏頗,以及願意正視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東西,願意挺身而出對抗「傳統」與「宗教」之名的壓迫,都需要所有人的努力。

其實無論女性主義或自由主義,「平等」是其核心價值。英國的政治家洛克,在兩個世紀前便提出了每個人都有權利去做他想做的事,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不應受到他人干擾。其次,在面對法律規範的時候,任何人都應接受相同的法律約束,並在同等的保障下,有相同的機會去發展自我。

性別平等,說起口號容易,但真正落實在日常生活,才是挑戰。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