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邊緣戰略:台灣和區域經濟整合的虛與實》──新南向政策與新世界觀

友善列印版本

書名:邊緣戰略:台灣和區域經濟整合的虛與實
作者:洪財隆  
出版社:允晨文化  
出版日期:2017/01/01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0166

第四章 產業發展與新世界觀
第三節 新南向政策與新世界觀

「東南亞元素」顯然已經是台灣未來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但包括南亞在內,「南方」對台灣各方面的意義,卻一直都被低估。

新政府高舉「新南向政策」,確實不是個全新的主張,多年來台灣的業界或智庫也都有類似倡議,不過經過陸續闡述,這項政策也陸續浮現幾項特點。

首先在於地理範圍擴大,之前只涵蓋東南亞,如今再加上南亞的印度等國;其次是強調雙向連結,平等互惠,而不僅僅只考慮到台灣自身的利益;最後則是全方位涉入,除了經貿之外,也將涵蓋科技、文化、社會等領域。

台灣被國際社會邊緣化久矣,不僅向來無法參與聯合國相關的經貿組織,近年來區域主義盛行,台灣依然被排除在外,未能和重要經貿夥伴洽簽自由貿易協定,也包括東協在內。如何有系統地從事對外連結,提昇台灣的區域存在感,允為新南向政策的首要戰略目標。

至於強化經貿、產業、社會人文互動重要嗎?當然重要,既是基礎,也是必須發展的目標,當然包括風險分散等效果也會跟著產生。除了找尋貿易與投資機會這種傳統主張之外,也應帶有國家建構、產業發展,以及透過全方位交流以增進彼此信任等宗旨。

新南向出現有利因素

現階段台灣重新倡議南向政策,大環境方面也陸續出現有利因素。

首先,經過多年累積的商務往來、民間交流與學界研究,特別是東南亞籍配偶的第二代逐漸長大成人等原因,台灣社會內部的能量已經到達相當程度。其中特別是以新二代的母語優勢最為突出。

所以政府提出新南向政策,光是提出來這件事情本身,就會產生政策上的「宣示效果」(announcement effects),而有助於政策定位與內部資源重整。除了公部門之外,許多大學、研究機構與民間企業,預料也會投入更多資源,從事相關研究和整備。

其次,過去的南向主要由政府發起與主導,然後產業界跟隨,而且主要是中小企業與製造業。近年來台灣對東南亞的貿易和投資不僅逐漸回溫,對當地投資的產業別也遠比以前多元,包括很多服務業在內。現在談新南向政策,除了上述的人口與社會因素之外,民間部門也應更有意願與能力,在南向政策的推進過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東協無疑是台灣的重要貿易夥伴,穩居台灣第二大出口市場與投資目的地。以 2015年的貿易比重為例,東協市場佔台灣出口高達18%,僅次於中國(含香港)的39%;進口則佔12%,位於中國(含香港)和日本之後,而和美國與歐盟相當。

2009年以來,台灣對東協的投資更是日益加溫,特別是在新加坡、越南、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等國最為活絡。這也跟全球各地的經濟成長趨緩,東南亞與南亞的經濟成長動能更獲凸顯有關。

另外則是中國正值經濟轉型,投資環境也已產生劇烈變化,包括勞動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對環境品質更加重視等等,自然也會促使部分台商轉移投資基地。目前台商積極從事佈局的區域,主要涵蓋中南半島上湄公河流域國家,甚至部分南亞國家。

透過「新南向政策」確立台灣是海洋國家

就國家建構的角度來看,「新南向政策」也可以是一種新的世界觀(Weltanschauung),大膽面向海洋,重新確立並落實自己是個海洋國家。在此脈絡下重新來看待台灣海洋產業發展,也就更富有戰略意義。

台灣本是個海島國家,但由於冷戰遺緒,使得我們對周遭海洋的認識及運用都相當陌生。有個典型例子:台灣是全球第三大出口遊艇國家,卻沒能相應發展出可觀的海洋遊憩產業,而這也跟生活空間的想像受阻有關。新南向政策如能擴大與周遭海洋國家的連結,應有助於拓展此一想像。

換句話說,新南向政策對台灣來說,除了安全與經貿之外,更有產業發展的意涵。首先是國防產業中的造船與國土安全科技產業,都是台灣可以輸出的強項,更為東南亞與南亞國家所迫切需要。例如:2016年3月10日,就在蔡英文總統(當時為總統當選人)進行產業之旅造訪台船當天,印尼官方曾有正式新聞稿回應,歡迎台灣為他們造船。其他像是精密機械、綠能產業、生物科技,乃至數位內容產業的發展,也都可以和新南向政策相互呼應。

再者,東南亞與南亞國家對基礎建設的需求頗為殷切,這方面亞洲開發銀行(ADB)向來不乏合作倡議。特別是和東協整體之間的組織對組織計畫,更是每年的工作重點,例如行之多年的「亞洲實體聯結計畫」(connecting Asia),用意即在改善東南亞內部、東南亞與南亞之間的交通運輸網絡。台灣也是亞銀的會員,往後應配合新南向此一戰略目標,居中扮演更積極角色。

另從投資的動機來看,也可以找到些線索。台商投資東協國家,相對於中國的加工貿易出口,更看重其內需市場,尤其是民生內需消費品最被青睞,物流產業自然也會跟著發展。

就國家發展的角度來看,有形的市場、貿易與投資機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要做長遠打算,並從根本做起。例如應由公部門率先投入並結合民間資源,針對東南亞和南亞的政經社會情勢,包括語言、文化、人口等因素,有系統加以研究、編制年報與出版叢書。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