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曾以不同筆名發表文章於台灣公論報、自由時報、台北時報。
1913年3月3日,美國華盛頓特區,一個年方27的年輕女孩 Inez Milholland,披著象徵正義的聖女貞德白袍,騎著白馬,率領5000人從國會沿著賓夕法尼亞大道,前往白宮。她們遊行的訴求是為爭取婦女投票權,海倫凱勒也在遊行隊伍中。
沿途,她們受到許多要參加隔天威爾遜總統就職典禮的男性叫囂、騷擾,連應該負責維持秩序的警察,竟然也加入擾亂者的行列。當時有數百人因而受傷,但是遊行群眾還是走完全程。
一直到1920年,美國國會終於通過第19條憲法修正案,此後美國婦女才有投票權。爭取婦女投票運動始於1848年,這場遊行被視為該運動的第二波高峰,被拍成由Hilary Swank主演的電影「女權天使」(The Iron Jawed Angels)。
2013 年3月3日,華盛頓特區還原了歷史原貌,以披白袍騎白馬的女孩帶隊,沿著一百年前的路線遊行,紀念這段逐漸被人淡忘的歷史。
現在我們對於婦女能投票似乎視為理所當然,然而當年帶領遊行隊伍的 Inez Milholland 在1916年於洛杉磯演說時昏倒就過世了。昏倒前她激動的問:「總統你到底何時才要簽署婦女投票法案?」
100年後,隔著太平洋的台灣,同樣面對著不公義及來自政府的巨大阻力,女性們也紛紛站出來,勇敢發聲反對核四繼續廠興建。
最近出爐的「台灣人權報告」當中,有一項就指出台灣公投門檻太高,阻止了直接行使民意。不過,百年前的這場遊行告訴我們,反核的媽媽、阿嬤、姊姊、妹妹,不要氣餒,繼續加油!
【非核家園】系列文章:
◎陳穎寬 台灣輻射屋受災戶的獨白
◎周盈成 【週一想想】快終止能源迷航
◎楊斯棓 三月九日,知識分子來當滋事分子!
◎汪明源 由台電報表剖析非核家園爭議之曙光與代價
◎李拓梓 【週日想想】To be or not to be:一個反反覆覆的反核故事
◎羅承宗 反核四公投的沙盤推演
◎沈政男 台灣的最後夏日藍調
◎羅承宗 反核四公投的沙盤推演Ⅱ
◎羅毓嘉 沉默的東京人
◎吳易澄 一位精神科醫師的反核告白
◎蕭文婷 姊姊妹妹站出來─向反核的女權天使致敬
◎劉仲恩 核能,愈發展愈昂貴的能源?──從能源系統分析看核四爭議
◎方 儉 上海併發症
◎張學逸 核四:社區大樓裡的特殊炮竹工廠
◎陳清泉 我反核故我在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X Scoot Comic Studio 【看圖想想】2013 終結核四,重新思考零核電!
◎莊成毅 2013.3.9,晚安台灣!
◎邱琡媚 法國309反核,春天遊行
◎蔡英文 一場偉大的公民自覺運動
◎劉小惠 核四公投的謬誤命題
◎李拓梓 政治之中有沒有「善」的存在?
◎林 全 核四是病徵,獨占是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