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生,在印度工作生活,期許自己凡事要追本溯源、務求真實的台灣人。
第一次抵達印度是2014年2月某日的凌晨三點;15小時的台灣─上海─德里的旅程,令我木然地鑽進來接我的Maruti-Suzuki小車,對車上的人已是印象模糊。但在昏沉之間,仍能記得奔馳在暗夜的街道上時,由遠而近,從左側掠過的,那閃閃奕奕的龐大建築群。2014年的夏天,我住的地方是DLF Sector 27, 工作的地方是DLF Phase-2, 上館子打尖的地方是DLF Cyber-hub, 每日行經的玻璃帷幕大廈是DLF Cyber-city.
在古爾岡(Gurgaon)這座首都德里(Delhi)西南方10公里的衛星城市裡,從高速公路、捷運到辦公大樓、百貨公司、酒店式公寓,都能在名稱裡看到DLF三個字母。古爾岡是整個首都圈規畫最完善,商業活動和娛樂活動最興盛的都市,更有著良好的都市規劃和基礎建設,能夠因應未來好幾個10年的發展。古爾岡是城市名稱,但是大家都知道這座城市根本就是DLF一家公司建設起來的:DLF是從1970年代開始買地、規劃、建設,造就了古爾岡,同時也為古爾岡所造就的,時至今日全印度最大的商業地產公司。當地人笑著說,古爾岡就是DLF,DLF就是古爾岡。
DLF全名德里土地與金融(Delhi Land & Finance),傳奇般的不動產開發商。2007年時價值20億美金的公開上市亦是當時史上最大的上市案,轟動一時;至2014年會計年度,DLF年營業額20億美金,在全印度計有28萬平方公尺(約40座國際標準足球場大小)的商辦大樓出租。根據2009年富比世全球富豪榜,DLF老闆庫秀‧伯‧辛格(Kushal Pal Singh)位列第98名,同時也是最有錢的房地產開發商。DLF由KP‧辛格的岳父CR‧辛格於1946年創立,在三年後完成在德里的第一個開發案;在接下來的數年間,DLF完成了22個公園、居住區和博物館的設計與建造,包含著名的哈茲卡斯(Hauz Khas)。
然而,在1957年通過的德里發展法案(Delhi Development Act)將在德里市內的開發權收回於政府手上,如DLF的私人開發商被迫撤離德里。這不啻是對公司發展的一記重擊。在逆風之下,DLF決定押寶在鄰近德里的,屬於海瑞亞那邦(Haryana)的農村古爾岡。DLF同意與農民地主共享開發所得的利潤,事後也證明他們在開發上有獨到的能力,一傳十、十傳百,DLF在土地獲得上勢如破竹,一棟棟嶄新的商辦大樓、五星級酒店、豪華公寓、百貨公司拔地而起,再搭配DLF自建的與德里地鐵連接的捷運系統,球員兼裁判,真是捷運蓋到哪裡,地價就漲到哪裡;無法或不願負擔德里高昂生活成本、低落生活品質的人與公司,紛紛匯集至此。短短的30年之間,古爾岡已有全國第三高的人均國內生產毛額,同時也是印度的金融和工商業重鎮。
首都德里的都市規劃如同一盤義大利麵,早已失去被持續開發的條件與機會;現在眾人目光所在,是德里西南方10公里遠的古爾岡──這不屬於首都卻引領著德里風潮的衛星都市。幾乎所有國際企業在印度總部的首選地點都是古爾岡──從谷歌(Google)、戴爾電腦( DELL)、國際商業機器(IBM) 到西門子(Siemens)、麥肯錫(McKinsey & Co.)等等不一而足。若德里是座代表權力中心的皇冠,古爾岡就是皇冠上那顆象徵財富的璀鑽。很難想像,僅數十年前,古爾岡還只是首都邊陲的一座不起眼的農村,滿滿的是貧脊的含鹽土地。古爾岡在過去30年如火箭般的發展,只是印度這個國家從鎖國政策解除後逐漸復甦的一個表象。
在2016年的今日,印度的復興早已不是秘密,但有太多的人懷抱著夢想前來淘金,卻在截然不同的文化前碰了一鼻子灰,鎩羽而歸;然而也有如DLF者,遇逆境也能扭轉頹勢。跟在這隻龐然巨象邊,順著它披荊斬棘前行,在得到豐碩果實同時也避免為其所傷,全賴我們和這個國度的制度和人們打交道時的經驗、技巧和竅門──我們需要學會,每到異地時,都能預設眼前的一切將會和我所習慣的有所不同,並願意學習適切地欣賞和融入之。印度是訓練我們國際觀的最佳練兵場。
兩年半後的今日,我帶著不同的目的前來印度,湊巧,也註定般地,再度落腳在同一個城市。夜裡的古爾岡似乎更明亮了,寬廣道路中央高大的捷運延伸得更長了,直入遠處那仍未有光明的黑暗。雖因如火如荼的建設而塵土飛揚,道路顛簸,但已可見這家公司、這座城市、這個國家的野心與未來。闔起筆電,走上12樓高的陽台,看著對面30層樓高的大樓和底下坐落有致的DLF社區花園,抬起頭,左前方可以看到已見雛形的40層樓DLF開發案,更眺望著,能看到遠處山巒般的天際線;以身為歷史的見證者,我高興著,也自謹慎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