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爾想想】獨居未婚、超高齡社會、城鄉極端…南韓人口如何變化?

友善列印版本

「現在都老大不小了,應該也要成家了吧,若到現在還沒伴侶的話,得趕緊來準備相親、找對象了吧?」

類似這樣的話,時常出現在南韓父母口中,每當兒女要步入30歲左右時,家長通常會開始操心,當事人或多或少也會有些危機意識,「中年單身」人士,甚至會被社會瞧不起。但傳統觀念與人口實態,已開始出現差距。

南韓統計廳於8月7日公布了五年一度的人口住宅總調查,高齡化現象持續加重,甚至在偏鄉地區已達「超高齡化」水準;「個體戶」占所有家庭人口數的最高比例,人口極度集中於首都圈,已成社會發展隱憂。

2015年度的南韓總人口來到5107萬,首度突破5000萬大關,並較五年前成長了2.7%,人口密度為為每平方公里509人,在人口破千萬的國家內,這數字僅次於孟加拉與台灣,排名世界第三。

這次人口住宅報告,透露出社會已呈現不同風貌。值得注意的是,家庭人口數調查結果,「個體戶」居首位。1990年至2005年,四人家庭一直是南韓社會的大宗,直到2010年由兩人家庭超越,這次紀錄又再度翻新。

個體戶中,30歲世代者占多數,其次是70歲世代與20歲世代;除既有的高齡化與獨居老人問題外,一般民眾迴避婚姻生活,也被認為是一人家庭躍居多數的主因。

近來,「三棄世代」這名詞逐漸在南韓社會成為流行語,指的就是放棄戀愛、家庭與育兒的族群。越來越多年輕人,面臨國內高失業率、就業年齡延後,還有高房價與派遣工職缺上升,已對養育新生兒毫無興趣,更不重視成家問題,也放棄有伴侶的戀愛生活。

2015年求職情報網站JOB KOREA針對498名南韓20到30歲世代年輕人所做的調查顯示,近四成受訪者已想過放棄婚姻,超過三成放棄生產。

「三棄世代」反映出社會生活的不得已,也隱含一點自我放逐的成分。在環境壓力漸增的情況下,甚至還有放棄住屋與人際關係的「五棄世代」,更嚴重的,還有連夢想與希望都消逝的「七棄世代」。

另外,高齡人口數目也不斷增長。0-14歲的幼年人口總數佔13.9%,較五年前下降2.8%;65歲以上人口則從11%上升至13.2%,顯示南韓從「高齡化社會」步向「高齡社會」,只差一步距離。

1985年,65歲以上高齡人口和0到14歲的幼年人口,比例為1:7.5,30年後的現在,已來到近1:1,年齡中位數則從2000年的32歲上升至本次的41.2歲。

從行政區來看,有更驚人的趨勢:全羅南道65歲以上人口,已達21.1%,為全國之最,大幅領先全羅北道的17.9%和慶尚北道的18.8%首次進入「超高齡社會」;全國229個市郡區中,高齡人口未滿7%,只剩兩個。 

而總人口數5107萬中,住在首爾市、仁川市與京畿道(類似台灣的北北基桃)等「首都圈」地區者,就佔了49.5%。

長年城鄉發展與資源分配不均,一直是南韓經濟的嚴重問題;政府為平衡差異,2012年正式啟用中部的世宗市作為第二行政首都,企圖帶動地方發展與緩解首都圈負擔,但目前看來,效果並不理想,每屆調查中,首都圈人口分布,仍持續增加。

新生兒人數減少與人口高齡化,是先進國家的常見問題,需要更多財源來擴充社會福利體系,同時尋找能刺激生育率的誘因,來緩解人口壓力。

但信奉新自由主義的南韓政府,在講究開放市場與競爭的同時,一來受限民意而不敢增稅,二來更無意願要求財政規模「富可敵國」的大企業,回饋社會更多的工作崗位與資源,形成民生經濟凋敝的同時,政府卻不斷給予財閥減稅特惠,讓它們維持高營收的詭異現象。

從南韓人口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社會正因「政府失能」而走向極端: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下,大家紛紛往首都圈聚集,但即便如此,也不一定能保證生活就能有所著落。

年輕人對育兒甚至社交已毫無興趣,開始放棄自我;中老年人不少歷經97年金融風暴而傾家蕩產,子女同樣身陷水生火熱的就業與成家生活同時,社福與照護體系又不完備,每月只能靠幾千塊新台幣的補助金度日,生活無依靠,又得活在疾病風險中。

面臨人口壓力負擔增重的南韓,如今迫切需要的,是構築廣範圍的社會安全網,尋找能保障老年與青年世代基礎生活的方法,從財閥的獲益中調節與調度資源,增加工作崗位與促進社福體系,同時平衡城鄉差距。

當各年齡世代生活都趨於安定後,人際往來與工作生產才能活絡,男女才有成家與育兒的誘因;若各世代的生活情趣得不到提振,社會漏洞長久無法被正面回應,人口結構的變化將使經濟體質陷入惡性循環,南韓已在路上,台灣更不可不慎。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