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該換一面奧會會旗?

友善列印版本

里約奧運比賽閉幕了,在閉幕式上,金牌得主許淑淨擔任掌旗官,高舉台灣奧會會旗走進會場。做為代表國家的一個識別符號,台灣的奧會會旗的設計,其實既空洞又複雜,空洞是指視覺上的不扎實,複雜是指它的組成元素,當然也包括這些元素的背後思考邏輯。

簡單說,它是三個logo組合一起的大logo,一個完全「文字思考」下的視覺組合物,符合政治邏輯的大腸包小腸。這個會徽在80年代的時空背景下,使用代表國花的梅花外框,把中華民國「國徽」及國際奧會標誌一起包進來,小小的空間放了複雜的小零件。

就視覺專業角度來看,這樣的符號組合,除了元素過多,比例也不對。放大看時空洞無重點,如頒獎典禮升起的大旗;縮小時一團混濁,如電視轉播時的小代表圖示。這種設計結構,在眾多國家的旗幟中,是相對突兀的。此外,它把國際奧運會的五環標誌包在裡頭,更凸顯了特殊及針對性。

也就是說,它看起來不像一個「正常」的代表旗幟。當然,我們也可以自我辯解,既然台灣在國際奧會的地位本來就不正常,何必在乎旗幟看起來正不正常?問題是,這會是我們想要的訴諸方式和目的嗎?顯然不是。但是當我們愈來愈習慣這樣的「不健康」符號存在,我們愈變得無法客觀去檢視它,久而久之就視它為理所當然。

更神奇的是,根據維基百科上的資料,中華奧運會旗中的青天白日徽,也不全然是「國徽」,而是「介於中華民國國徽與中國國民黨黨徽之間」的徽….. 真是令人「徽」掉了。要國人自己分辨國徽和黨徽已經很不容易了,竟還送個介於兩者之間的設計給國際奧會去核定,中華民國奧會會徽成了名副其實且國際認證的黨國不分了。

翻查網路上「奧會會旗」照片資料,有中華民國國徽版本,有國民黨的黨徽版本,還有的不很容易分辨屬於那一邉的版本。代表一個國家的符號可以這樣混亂,世界少見。自己都無法搞清楚的東西,一定無法期待別人認得清楚。

假如可以向國際奧會重新是提交會旗圖案的話,台灣應該設計一面全新的奧運旗幟,採取鮮明易記的視覺設計概念,供往後所有「奧會模式」的國際場合使用,做為青天白日旗的替身,展現屬於「國旗」等級的高品質設計規格。

台灣有那麼多視覺及美術科系在培養人才,有那麼多設計者屢在國際競稿上獲得獎項。只要向社會公開徵求新奧會會旗的設計作品,必能得到一個可以代表現代台灣,且符合美學及視覺原理的新符號。

畢竟在中國長期打壓下,奧會會旗是目前最有機會代表台灣在國際正式場合曝光的號誌,我們有理由讓它變得更美一點,更能代表台灣的活力。而屬於舊時代黨國包袱的圖騰和符號,也可以藉這個機會讓它退場了。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