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生,在印度工作生活,期許自己凡事要追本溯源、務求真實的台灣人。
家鄉台灣最近有一則新聞吸引我的注意:根據總統府、外交部網站,「Clinton」這個姓氏的翻譯,凡是碰到男性的柯林頓總統(William Clinton)一律翻成「柯林頓」;但碰到冠夫性的柯林頓夫人(Hillary Clinton)或柯林頓國務卿,則是變成了「琳」。給人的感覺,好像碰到了女性就要選個女性化的姓氏。新聞報導說,往好處想,如果今年底希拉蕊果真當選美國總統,未來只要寫「柯林頓總統」指的就是1993-2000年的男性美國總統;如果寫成「柯琳頓總統」,那就是指的是2017年起開始就任的美國第一個女總統。按照這個邏輯,不知道是不是也可以把印度總理分別翻譯成男性的「甘地」和女性的「甘蒂」?
印度自獨立建國以來,已經有兩位女性政治領袖: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 1917-84),和索妮雅‧甘地(Sonia Gandhi, 1946-)。本文暫且不分「地或蒂」,總之,前者擔任過總理,後者雖然沒有總理之銜,卻是實質領袖。
先說英迪拉‧甘地。出生印度獨立運動如火如荼的時期,英迪拉因體弱多病與步步進逼的德國納粹而未能完成英國牛津大學的學業,在1942年回到故鄉,擔任父親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總理的私人助理。1959年獲選為國大黨的黨主席,兼任總理幕僚長。1964年,尼赫魯過世,英迪拉受繼任者新總理夏斯特里(Lal Bahadur Shastri)之邀成為資訊與廣播部長。1966年夏斯特里猝死,在紛亂的接班人政爭中,眾人目光開始投向了這位開國總理的女兒,英迪拉的尼赫魯‧甘地家族光輝成了各方諸侯的公約數;於是,1967年,英迪拉當選印度總理。她甚至還兩度出任印度總理職務。
英迪拉在第一次執政中毀譽參半:1971年印巴戰爭,英迪拉介入使東巴基斯坦獨立成為孟加拉,確保印度成為南亞大陸的主事者;然而,1971年末,她以宣佈國家進入緊急狀態的方式剷除政敵,並在國內強行進行政治改革,儘管在肅清腐敗和提升經濟上有所建樹,但也讓她在1977年重新舉行的大選中落敗。接任的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在施政上表現拙劣,對英迪拉的政治清算也反而使她獲得廣泛的同情,1980年英迪拉重新獲選為總理。英迪拉在第二次執政未改她一向的鐵腕作風,1984年她針對錫克教徒的「藍星行動」使她在年底被她的錫克教保鑣暗殺身亡,時年66歲。
索妮雅‧甘地於1946年出生於義大利,在英國劍橋大學與英迪拉的兒子,日後的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Rajiv Gandhi)結識、成婚後移居印度;為維護丈夫的仕途,索妮雅在1983年放棄義籍,轉入印度籍,並開始學習國語印地語(Hindi)。然而,在1991年拉吉夫遭塔米爾之虎(Liberation Tigers of Tamil Eelam)暗殺之前,她從未涉足政壇。一向由尼赫魯‧甘地家族領導的國大黨在失去家族唯一的男性繼承者之後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於1996年的大選中慘敗,促使國大黨與其支持者要求索妮雅施以家族成員的身份出面領導國大黨。
在「從政國大黨」的呼聲中,「痛恨政治」的索妮雅於1997年宣布加入國大黨,1998年成為黨主席。國大黨在2004年大選獲得勝利。身為黨領袖的索妮雅原本可以成為「甘地/蒂」家族的第四位總理,然而,她選擇不就職,改而「指派」前財政部長,同時也是錫克教徒的曼莫漢·辛格(Manmohan Singh)出任總理。索妮雅維持該黨領袖的地位至今,在幕後指揮政局並大力培植她的兒女參政。
英迪拉是開國總理尼赫魯的女兒,索妮雅是英迪拉的兒子拉吉夫的寡婦,在獲得政治權力的過程中,她們在雙重身份上勝出:先是某人的「女兒」、「寡婦」、「妻子」,再是英迪拉與索妮雅;以及都屬於顯赫的印度的政治皇朝尼赫魯‧甘地家族(此家族與聖雄甘地並無血緣關係,但兩家族確實互動極為密切)的成員。
兩位「甘地夫人」叱吒風雲數十年,凸顯了印度政壇的三個面向 :
一、女性不配掌權,但若為了維持權力的繼承到下一位男性繼承人出現,則可以由女性暫代領導地位;
二、血緣的重要性高於抱負與能力:索妮雅從未參與政事,在入黨之前甚至不諳印地話,但是以身為政治正確、血脈正確的身份,入黨第二年即出任黨主席,視指揮鏈上的其他人如無物;
三、若徒具選舉的形式,但不論種種原因,人民始終選擇皇族般凌駕他人的尼赫魯‧甘地家族,這究竟是民主還是獨裁?
所幸隨著時代演變,世襲皇朝的國大黨在2014年的大選中輸得一敗塗地,由出身貧寒的納蘭德拉‧穆迪(Narendra Modi)帶領人民黨當選,先不論人民黨一年以來的執政成效如何,單就穆迪上台此事本身所代表的雙重意涵:政治權力的移轉與社會階級的流動,就足以在印度來路遙遙的進步過程中名留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