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資深政治工作者,曾在中國與海外居住多年。
6月12日週日的臺北,不像大雨滂沱的中南部,雲層裡透露著和煦的陽光。
在這個不熱也不冷,還灑著豔陽的天氣中,兩、三千名觀眾聚集在凱達格蘭大道,選擇沈浸在一種緬懷過往的特殊情懷,度過他們端午連假的最後一天:看五年級生踢正步。
這個名為「五年級生凱道踢正步」的活動,是一群年過半百的五年級生穿著草綠軍,以七個徒步方隊與一個機車方隊所進行。他們因為看不慣今年二月憲兵新訓中心結訓典禮中,小小學弟們的步伐雜亂無章、同手同腳,損及國軍形象,而自動發起的民間「閱兵」行動。
這群五年級「老阿伯」不約而同回憶起當年總統府前一塊塊如城垛、似如山嶽的國軍方隊,踢著正步通過司令台的雄壯畫面,燃起了許多軍校畢業老兵心中的熱血和光榮感。他們決定,用踢正步,喚起軍魂和軍威,告訴小學弟們和國人,「正步是這樣踢滴!」
鬢髮斑白的阿伯們,在豔陽下揮汗踢著正步,不服輸的個性,精神可嘉。但他們(和國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全世界還保留「踢正步」的國家,大多是像中國、伊朗、北韓、俄羅斯等等,被歸類為威權、集權或民主缺陷的國家體制。
正步最早有一說是源自於十七世紀的普魯士舞蹈。到了十八世紀,當時的腓特烈大帝下的普魯士軍隊,把民間舞蹈的步法吸納入閱兵的步伐中,進而有了正步的雛形。當普魯士統一整個德意志帝國後,仍然沿襲這種傳統。
若從當時的照片來看,當時普魯士軍隊的這種步伐有些像芭蕾舞的走步,只是繃直腿邁大步,腿踢得不太高。德文中稱這種步伐為「Stechschritt」,意指突破、刺穿,用以展現無堅不摧的軍威(這跟這群五年級生訴求的理念一致)。
在當時的戰爭中,普魯士軍隊經常面對敵人的砲火昂首挺胸列隊正步前進,用以造成敵人的心理壓力,直到機關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普及後,才終止這種宛如自殺的進攻方式。
希特勒時期的德意志帝國一直保留著接受檢閱走正步的傳統。希特勒認為,踢正步能幫助軍隊強有力地整頓紀律。因此,希特勒最早在納粹黨的衝鋒隊內部,率先推行普魯士軍隊的踢正步。1933年,納粹黨執政後,踢正步正式成為了納粹黨黨衛軍和納粹德國國防軍的步法。1937年,義大利獨裁者墨索里尼在訪問柏林期間,對納粹德國的踢正步相當崇拜,進而把德式正步引進入義大利。
二次世界大戰終結後,西德認為,踢正步是納粹主義的象徵之一,因此予以徹底廢除。諷刺地,當初對抗法西斯最力的共產國家卻仍保留著納粹的踢正步傳統,因此,東德和蘇聯繼續保由踢正步的傳統,直到1990年,東德才廢除踢正步這一規定。
蘇聯保留納粹的正步傳統,其來有自。沙皇時期,普魯士正步傳入俄國後,正式作為閱兵的唯一步法。1917年「十月革命」後,蘇俄社會主義政權延續沙俄的正步傳統,並將其發揚光大。隨著超級大國勢力的擴大,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均將正步列入了軍事操練技能中。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仍傳承蘇聯時代的正步,舉凡大型慶典仍保持踢正步的傳統。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也借鑒了蘇聯軍隊的正步並加以修正,主要增加了手臂的擺動,頭部也改變上揚30度角為平視前方,將步幅調整為更適合中國人的體型。1964年,解放軍《隊列條令》中首次出現閱兵條款,對正步的姿態做了非常詳盡的規定。
在《隊列條令》第二十一條行進中就指示:「左腳向正前方踢出約75公分(腿要繃直,腳尖下壓,腳掌與地面平行,離地面約25公分),適當用力使全腳掌著地,身體重心前移,右腳照此法動作;上體正直,微向前傾;手指輕輕握攏,拇指伸直貼於食指第二節;向前擺臂時,肘部彎曲,小臂略成水平,手心向內稍向下,手腕下沿擺到高於春秋常服最下方衣扣約15公分處,離身體約10公分;向後擺臂時,手腕前側距褲縫線約30公分。行進速度每分鐘110-116步」。
至於中華民國,則是在蔣介石於國民政府時期借鑒了德國軍事教官的建議,讓部隊學習踢正步,並列入步兵基本教練的課程之中。這套步兵基本教練隨著蔣介石政府遷移來台而落地生根,這正是五年級生的軍旅生涯中,學習到的第一課。
直到陳水扁執政時期,民進黨政府以踢正步影響身體健康、學業,及只有極權國家軍隊才踼正步等理由,予以廢除,只保留三軍儀隊依軍禮需求使用正步。
至於西方民主國家的老大哥──美國,則完全不採行踢正步這種充滿威權主義氛圍的訓練方式。據稱,美軍不踢正步有兩大原因:一是防止士兵腿部受傷;二是正步看似威武雄壯,很有氣勢,但難度大,需要花費大量的訓練時間才能顯露出效果。
在許多體制健全的民主國家中,正步早已廢除,不見於軍事訓練的課程中。
由於踢正步和極權的形象掛勾太深,二十世紀上半葉,以辛辣的筆觸,諷刺泯滅人性的極權主義社會和追逐權力者英國知名作家喬治.歐威爾曾在「England your England」文章中批評:「踢正步是人間最糟糕的景象之一,比轟炸機丟炸彈還令人噁心⋯⋯它只是一種赤裸裸的權力展示;蘊於其中的,是一種刻意地、用馬靴去踐踏人性尊嚴的模仿動作。它的醜陋性正是其存在的最佳理由。它想表達的就是:『沒錯,踢正步很醜陋,但是你不敢當面嘲笑我。』⋯⋯某種程度來說,閱兵這件事情只存在於那些,人們不敢嘲笑軍隊的國家裡面。」
台灣民主化已經超過25年,一路走來跌跌撞撞,卻大致平和。而年紀40歲以上的人,是國民黨威權時代下的產物。他們所受的黨國教育,已在無形中深入潛意識裡。因此,與其說「踢正步」為了宣揚「逝去的軍威」,不如說,是這群「熱血阿伯們」對早已流逝不復返的時代榮光的一種緬懷和熱血情懷。
但部隊「能踢正步」,無法作為軍隊能否驍勇善戰和紀律嚴明的評斷標準(若這個邏輯假設能成立,中東戰力第一的以色列國防軍早已兵敗如山倒,他們是一群連看到長官都不見得會敬禮的戰鬥民族)。而應當藉此更深一層反思,國軍整軍備武的目的何在?宣揚軍威、抵禦外敵的「敵」究竟是誰?這些問題的答案若不服膺於台灣社會的主流價值和主體意識脈絡,即便正步踢得再好,都無法解決我們國軍部隊士氣的問題,及存在價值的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