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明文物館籌備計畫協同發起人、獨立研究者、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董事、共生音樂節發起人;桃力發展協進會總幹事,《史明口述史》企劃協力。
書名:史明口述史(共三冊)
作者:史明口述訪談小組
出版社:行人
出版日期:2013年01月29日
95歲的傳奇x120小時的故事x20萬字的紀錄x20把青春的火燄 = ?
這幾天看著剛出版的新書一落落地堆在客廳,很難想像──它們在去年八月還只是僅僅完成1/3、仍有三十萬字以上等待處理的原稿──難以想像的並不僅如此!
我們雖然早在2005年時就曾經與史明先生會面,兩代之間的生命卻是直到開始進行訪談以後才真正地交錯、交織。原先只是眾人齊聚時起鬨的玩笑話,只是一個希望好好瞭解一位我們認為值得尊敬的人的念頭,沒想到,過去沒有太多訪談經驗的我們就這樣開始了為期半年的採訪,而那些我們原先不曉得、或者自以為已經明瞭的歷史,才在一邊聆聽、一邊發問的情況下,慢慢地浮現,真正地立體起來……
偶然與必然的生命交會
當您翻到《史明口述史》最後一冊的末頁,你會發現這是一部結合了台灣人四百年史、口述史、相關討論研究的、至今尚未完全完成的計劃。2005年時我們這群還不相識的同學在台大校門口與史明先生相識,但是在後來重新運作濁水溪社的四年期間,卻未再與他重逢;一直要到2009年野草莓學運落幕以後,我們才再一次在公開場合與他碰面、相談甚歡,沒想到,隔不到半年就傳來了他在日本病危的消息。
兩次與史明先生的碰面純屬偶然,我們事先不僅並不知情,也未曾料到最後會組織成一個社團、出版一套近20萬字的口述史。史明先生常說年輕人要有熱情與正義感,訪談的時候我們也發現,隱約在歐李桑生命當中的幾個決定,不管是偷偷到日本唸書、瞞著家人到上海參與抗日等等,在在都存在著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情懷。事實上,我們的訪談也是在倉促下作的決定,直到開始規劃訪談進度的時候,才開始意識到:一群散兵游勇是要怎麼開始這段訪談呢?
縱使我們當時訪談的經驗不甚充足,對於史明先生的瞭解亦相當有限,但是我們這群夥伴們有決心,大家在工作、課餘之際分工合作、互相討論,同時也得力於敏紅姐提供的資料,一步步地建構了初步的訪談藍圖。半年期間,我們前後多達三十次的訪談,從醫院病榻旁到新莊客廳,從冬天直至夏日,終於保存了大約120小時的訪談錄音,多達六十萬字左右的逐字稿。一路來得力於大家的鼓勵甚多,更多虧了歐李桑的坦白,從而才有如此大致完整的生命記錄。
我們仍然認為:這套口述史的出版摻雜了太多的偶然與巧合;不可否認的,也包括了大家齊心合力、堅持而不放棄的毅力與決心。如果歷史真的留下什麼?不能忘記的是被我們遺忘、忽略的細節往往比記得的多上太多。史明先生的一生幸好沒有成為台灣歷史中的遺珠,這正是我們自頭至尾、從過去到現在最為重視與關懷的部份。
特殊的人生,不變的價值
口述史的弔詭在於雖然它一方面試圖為個人的生平留下紀錄,卻又可能因為訪問對象的設定、身份、階級,進而成為一套僅僅隸屬菁英階層的材料。史明先生的一生波瀾壯闊,不能忽略的是來自於施家作為台灣地主階層後裔、經濟方面無虞的結果。然而,正因為歐李桑擁有良好的家世背景,所以他才能夠選擇一條為了大眾獻身的道路、終生無悔。
因此,我們當然認為史明口述史這套書值得一讀,畢竟史明先生是今日台灣少數碩果僅存活過兩個時代、親自造訪中共解放區、具備大正教養主義訓練與馬克思主義思潮、地下情報工作經驗的傳奇人物。受限於時代與環境的限制,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像他這樣子的台灣人以後很難再有!另一方面,歐李桑的生命經歷固然是我們必須珍惜的文化資產,但是,必須留意的是史明先生給予我們並不單單只是英雄式的典範、楷模,而是一種人人皆可以模仿、效尤,進而綿衍不絕的一種對於人性的信仰與堅持。
一旦瞭解史明先生的生命經歷,那麼我們對於所謂台灣民族主義、台灣獨立等政治主張的理解才能夠更加地完整。事實上,歐李桑對台灣前途的想望並非只是抽象的慾望與理想,仔細比對之下,我們將會發現:史明之所以拒斥帝國,與日本、中國、美國等強權保持距離,在弱肉強食的國際政治中堅持台灣獨立主張,不過只是期待有朝一日台灣人可以與其他國家的百姓一樣可以擁有一個自己選擇(而不只是屬於自己)的身份,跟世界上所有的人「平坐徛」( pênn tsē-khiā)。
我們總得依賴些什麼,才好記得生命的真實
一個人的生命再長,或許濃縮起來真的只有短短六百頁、800公克的份量;但是在這一套書裡面,我們真真切切地紀錄了人身而為人,一個小小的自我究竟如何與時代、環境的限制搏鬥,從而一輩子的保持熱情、信念──終生不悔。
所以我們當然可以肯定地說:史明的一生充滿驚奇,許多情節與橋段幾乎可以被拍成電影;但是,我們必須坦承的是,原先我們希望保留的真的只是那些差一點點便遺落、幸運地被找回的生命片段。或許,許多人著重的是史明在口述史中展現的政治立場與主張,但是,我們的初衷就真的只是想聽聽他老人家聊聊他所知道的故事、說說那些早先一步離開我們的人們。
歷史的漫長與溫度唯有透過仔細聆聽才有可能被同情,同時也唯有在理解以後,每一段生命才不會永遠只是被想像、投射、嫁接的創造物;我們或許總得需要依賴些什麼才好記住生命的真實──唯有如此,才能記住那些美好、那些或許可以被我們稱之為善的部份。
(註:本書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shiMingKouShu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