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想想】 阿宅等於潛在犯罪者?──犯罪事件的媒體「標籤化」歧視

友善列印版本

一個小女孩來不及長大,就離開這個世界,如此令人不捨的事件,以我們難以想像的方式發生了。我們想尋找原因、理出頭緒,於是鉅細靡遺檢視加害人的身家、個性、狀態、生活習慣,試圖歸結出原因,卻沒意識到在「歸結」的過程中,又造成了另一個族群的傷害。這次的事件,引起關於精神病患的汙名化論戰,令我想起了日本主流媒體對於「動漫」、「阿宅」的不友善態度。

最近日本熱烈討論著一個誘拐事件。2014年3月,一位住在日本琦玉縣的國中女孩被家人通報失蹤,兩年後的現在,女孩本人竟打電話報警,表示自己這兩年來其實是被一個名叫寺内樺風的男子監禁起來,趁男子不注意時才逃了出來報案。警方找到了如今已15歲的女孩,再趕往寺內住處時,發現他已經逃走,最後在靜岡縣逮捕了疑似自殺未遂、滿身是血地走在路上的寺內。

寺內樺風被逮捕後,火速地被起底。23歲、大學生的他家境不錯,曾赴海外遊學,高中時代,為了要就讀關東地區的大學而離開老家,聽說他挺聰明、認真,小學六年級時還曾當過該地區小學生自治團體的領袖,很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們,媒體企圖透過寺內的周遭人,來描繪他的人物像,後來他的一位高中同學指稱,寺內擅長電腦等3C產品,中午午休時間大多一個人玩電腦,很喜歡動漫,尤其是《涼宮春日的憂鬱》。

媒體眼睛一亮,抓到關鍵字了,因為《涼宮春日的憂鬱》的主人公是一名女高中生,外界對寺內的行為有了更多聯想空間,媒體紛紛對寺內有了新的title──喜歡動漫的阿宅。媒體用「沉迷女高中生主題的動漫」、「皮包上掛著動漫人物的鑰匙圈」、「午休時間一個人玩電腦」等各種細節加強說明寺內的「動漫宅」身分,雖未明確指出因果關係,卻也毫無懸念地強貼上了標籤。

如獵巫行動一般針對「阿宅」們的行徑,在日本並不少見,有一個專有名詞就叫做「おたく差別」,就是用來指現代日本社對「沉迷於動畫、漫畫、美少女、腐元素等『一般成年人』覺得無意義的嗜好之人」(「宅」,おたく)所抱持的偏見與差異。

1988年至1989年間,日本曾發生一連串的女童遭誘拐、被殺害的慘劇(日本媒體稱為「東京・埼玉連續幼女誘拐殺人事件」),犯人宮崎勤被媒體指出收集了大量動漫相關的書籍雜誌,以及上千部18禁的成人、兒童色情錄影帶,由於有一名被害女童遭到性侵,社會大眾憤怒不已,許多人把宮崎勤的犯行,溯源成是受到他的動漫嗜好影響。

2004年時,被稱為宮崎勤事件翻版的「小林薰事件」發生,犯人小林薰誘拐了一名奈良的小一女生,將她溺斃殺害,甚至還用女孩的手機發簡訊給女孩的母親,聲稱下一個被害者將是女孩的妹妹,小林薰後來被逮捕時,警方在他家搜出許多戀童錄影帶,並有媒體指稱,他的犯案手法與日本社群網站2ch中的知名動漫作品《庫洛魔法使》討論版裡的某個討論串內容相仿。

這兩起事件,成為輿論將阿宅(おたく)跟變態、犯罪潛在者劃上等號的重大「例證」,有意無意間,還形成了「おたく狩り」(狩獵「阿宅」)現象。「オタク狩り」這個用語出自日本週刊SPA!於2005年2月1日的報導,用來形容警察前往秋葉原,盤查反抗力較弱、「行蹤可疑」的阿宅們,甚至形成執法過當、運用社會風向來賺「業績」的疑慮,儼然又成為另一種社會對立。

十年、二十年過去,動漫產業被日本視為是文化驕傲、搖錢樹,所謂的「阿宅」形象也漸漸有了改變,從真實故事改編的戲劇作品《電車男》之後,開始有了另一種純情、執著的正面印象,然後開始追本溯源發掘「おたく」的語意也包含著對某種領域詳知、精通、專門的意義,但當事件發生時,它仍一再地被當作一種喻含負面態度的標籤,出現在世人面前。

日本網友諷刺,如果用媒體的「神邏輯」,用涼宮春日動畫的收視率來看,在關東地區3%的收視率就等於有120萬人收看,豈不等於這120萬都是潛在犯罪者?NHK也有播放以女高中生為主角的動畫,難不成NHK是犯罪者的育成所嗎?甚至有人找出日皇明仁在一個公開場合中,認出了虛擬偶像初音未來人偶的畫面。誰正常?誰反常?誰又有這個資格對他人貼標籤、下結論呢?

我曾經在媒體,為如何形容一個人、如何下標、如何註解而煩惱,我知道每次下筆都很難、都是責任,看著過去的同業們在臉書上的無奈、辛苦、一肚子苦水難吐,也令我心疼而難過。不過,我們必須相信,媒體面對著大眾,面對著多變的環境,永遠都有可以變得更好的機會。

總是被拿來當例子的日本媒體,也並非完美無缺,他們亦會被罵嗜血、獨斷,但像在誘拐事件中,被害人的家屬受訪時,鏡頭會避開他們的臉,其實,小燈泡的媽媽「們」,是最有權利說話,卻也是最沒有義務說話的人,他們有權利獲得一段平靜的弔念空間,最不必要的就是再另起一場根本與受害者無關的唇槍舌戰。

而關於犯罪報導,我們究竟該知道些多少?這些資訊又該如何消化、解讀,才能前往一個比較有建設性的方向?不只媒體要自肅、自省,閱聽眾也要有適切的判斷能力,才不會再無意間,又造成了更多無辜的受害者出現,而我指的傷害,當然也包括心理層面的幽微之處。

作者